大悲咒在线网

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发布时间:2022-12-25 19:11:29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科学家,也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我想,要是我信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话,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疑问。这反映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是消极的。这类误解依然很普遍,当看到拜佛求福,杀鸡还神等仪式,人们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很多故事、电影里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当尼姑,令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其实,那些东西只是附会于佛教上,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是和佛法无关的。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向西方看,以为西方就是科学的,因而以为西方的宗教也是科学的,所以下意识便认为东方的宗教不科学。西方文化,包括了科学、管理、思想、宗教等各方面都有其本身的好处。各位希望以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念完书后可以找到工作,再追求事业和名利,这西方式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相对而言,较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若不断发展下去的话,对人对己都很危险,很容易失去平衡。虽然世间学问可以增加你们毕业后的竞争力,但假如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来遇到问题时便不懂得取舍,迷失于人生的旅途上。我希望今天跟你们讲一讲这些问题,因为作为大学生,你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佛教,有正确和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特色,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与我们的生活、思想、价值都较为协调和统一。近年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变化迅速,每个人都肯定受到不少压力。政府也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积极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加强推广传统中国文化,让年轻人对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面对西方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教,好让年青人多加接触,领悟其中价值。把佛教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对佛教有正确了解,是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大约两三个月前,国家在杭州及普陀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首次在国内正式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佛教活动,国家统战部部长、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这次开幕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可见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我所撰写的书《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最近亦通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也经常应邀到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讲佛学。去年底,中央教育电视台访问我对佛教的体会和看法,也提及佛教在管理上的应用,访问分五集播出。这证明在现时大气候下,佛教在国内的推广是受到欢迎的。为了帮助大家对佛教有正面的了解,今天我希望就关于佛教是否迷信、消极及不科学这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理解。

  真正认识佛法的人,便会明白佛教绝不迷信,也不消极。佛陀觉悟成佛后的第一次说法谓之初转*轮,就是对五比丘讲四圣谛。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基础教理,从而阐明佛教的积极性。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很多问题,痛苦有痛苦的问题,快乐有快乐的问题。面对问题时,有些人会变得很消极,怨天尤人。可是,消极的态度是不能改变现实的,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及接受问题的存在,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一步──苦──问题的存在。接着,要找出问题的成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四圣谛的第二步──集──问题的成因。问题的成因找出后就好办事了,我们可以找出针对成因的方法来解决它,甚至超越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三步──灭──订立目标。最后,我们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这是四圣谛的第四步──道──执行方法。

  举例说:日后你们毕业,就业便成为问题,也就是苦。面对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以为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解决。要找出问题的成因,便需要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弱点,同时也了解工作的要求,这就是集。当了解整个情况后,便可以制订合适的方案,例如应该集中找什么工作,突显自己那方面的长处等,这就是灭。最后,要切实执行,不可粗心大意,这就是道。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四圣谛。它指导我们勇于面对问题,不逃避,找出根源,想办法超越它,坚定向前迈进。可见佛教是很积极、很进取的,不是逃避现实的。

  台湾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太太向大师诉说她的丈夫有外遇,大师就要求她尝试找出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她说可能由于她经常跟朋友去打麻将,没有时候好好陪伴他、侍候他,所以丈夫回到家里也没有家的感觉。大师劝勉她要改变生活方式,不要再打麻将了,用心搞好家庭,让丈夫回到家里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太太就照着做,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丈夫也就慢慢回到了她的身边。如果这位太太只顾自怨自艾,不去找出问题的成因,她的苦恼就只会加深下去,永远停留在痛苦的状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而更重要是找出问题的成因,它为什么会发生?只要找出成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根治问题的办法。虽然依据智慧的层次,看问题的深浅就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遵从佛陀的教导,我们便可以提升智慧,更全面和更深刻去理解问题。

  佛教是积极的,它令我们明白要勇于接受问题的存在。虽然对已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对于将会发生但不能接受的事,我们要尽量改变它,这点很重要。生、老、病、死是苦,佛陀教导我们怎样超脱苦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不是逃避的。人与人的关系、爱与恨,乃至整个社会的动荡等都是烦恼。无论是自己的、社会的、国家的烦恼等都是烦恼。怎么样来摆脱烦恼呢?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安我们的心!为什么我们会苦恼?人的本性有贪念,好听的话就要多听,好的东西就要拥有,无论你给他多少,他还是不满足的。可是,人的本性亦有强烈的排斥心,不好听的话就一句也听不进去,心早已被贪婪和嗔恨所充斥,被塞满了!消除烦恼不能靠神,只能靠自己觉悟。佛陀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改善自己,提升我们的智慧。修行就是为了增加智慧,把自己的心安好,把问题处理好。可见,佛教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很积极的,鼓励人们努力精进的。

  什么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没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教主释迦牟尼佛不是神,而是个觉悟了的人。他是公元500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虽然生活美满,但还觉得人生仍有悬疑未解的问题――生、老、病、死等,所以毅然离开王宫去修行。终于他在菩提树下开悟,觉悟了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明白到我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生活的一切流程应该跟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融合起来。佛法和科学都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运用,可以配合得很好。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霍金(《时间简史》作者)的宇宙理论等等,也和佛法的空吻合。佛陀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道理现在陆陆续续被科学一一验证。在最后的部份,我们会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佛陀透彻了解宇宙规律并将之演化成哲理,即是佛法。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很复杂,只能领悟,不能通过语言概念来学习,讲出来就会有所偏离。但是不讲出来,又怎么能令我们明白呢?佛陀既有智慧,同时也很慈悲。他一方面,把自己觉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不要执着语言文字,要亲自修行领悟。故此,大家也不要执着我所讲的东西,只要用心领悟就好了。

\

  佛陀所讲的自然规律就是因缘所生法――缘起。人的苦恼、世界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人没有根据自然规律而造成的。现在环保的课题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不正确的做法,从新依据自然规律来维护大自然。什么是自然规律?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来维护自然?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做事,问题就会解决。中医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展起来的,它的观念是,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治好疾病。身体有毛病就是协调不好,不够融合。中医把脉,就是为了找出身体哪里不协调不融合;我们吃药,就是帮助调整身体,得到康复。所以,中医的方法是帮助我们维护自然规律,健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固然很深奥,但现在从简单的体会来给大家介绍。总的来说就是每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一个原因,有了因后再配合其它的条件――缘。因和缘结合就会产生结果。比如苹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要有苹果种子――因。种子被放到泥土中,并有水、空气、阳光、肥料等等,这颗种子才能发芽成长,慢慢变成一棵树,然后结出苹果。这些环境条件就是缘。如果种子放在仓库里,没有遇上适当的缘,即使放上很长时间,它也还是一颗种子。种子的因,配合环境的缘,产生了苹果的果。种籽是因,产生的是苹果,不会变的,但缘由很多条件――例如泥土、水分、阳光、肥料等――组成,是会变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条件发生变化,苹果生长的过程都会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消失了,例如没有水或没有肥料,苹果树也会慢慢死掉。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和缘产生了结果之后,不会停下来。有了苹果,卖出去可以赚钱,相对于赚钱这个结果,苹果就是因,卖出去的整体条件就是缘。因产生了果,果又成为了新事件的因,然后又产生新的果。没完没了地演变下去,这就是缘起。

  我们可以从动态的时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如果能够控制某些条件(缘),就可以控制事情发展的流程,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只要能控制有关条件,便可以决定实验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里,条件是不受控制而经常改变,故此事情也不停在变。例如,人不断在变,现在的你跟一秒钟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因为细胞不断新陈代谢。肉体生、老、病、死的改变无可避免,有些改得比较快,有些则较慢。除了身体外,思想也是不停改变,而且变得更快。成语“昙花一现” 的改变是快的,“沧海桑田” 则是慢的。去年,我去云南石林,两亿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故此现时仍可在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中找到贝壳化石,这证明地球在不断改变,其实宇宙中没有一件事能够停下不变。怎么改变呢?那要看周围的环境怎样互相影响,因为万事万物是根据因和缘的组合而成。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我们跟身边朋友的关系的小气候,乃至社会国家的大气候都会影响我们。你们毕业后投身社会,遇上经济景气,找工作便没有问题;如果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就会很困难,那就是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每个人都和周边的缘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朋友之间是缘,人际关系是缘, 甚至物体跟精神的关系也是缘。

  能看到的东西固然有因果,即使不被看到的亦同样有因果。佛教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肯定的,也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出现怎样的果呢?要看缘!有时虽然种了善因或恶因,现在还看不到果,但不等于永远不会结果,只是因为缘还没有到,所以暂时没有结出果来。只要缘一到,果一定会结出来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很有福报、很富有;相反,有些人经常做好事,生活却很辛苦,这现象难免令人觉得很不公平。但那只是片刻的现象,因果不一定是刹时的,可以是多生多世的,所以佛教讲轮回有前世也有来世。做了善事,就是种下了一个因,只要缘分一到,自然就有果产生,虽然那可能是明天,或明年,甚至下一生。

  我们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种因,不论善恶,只要缘一到便产生果,所种下的因就马上消失。至于没有结果的因是不会消失的,它随着我们投胎到下一世,倘遇上适当的缘,还是会结出果来。现时的经历是好是坏,都是从前或过去世种下的因在这一世结出来的果。如果想知道前世种下什么因,只要看看今世的生活是怎样就可以。假如今世活得很苦,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恶,现在就要承担这个果;相反,如果生活美满,就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好,现在来享受这个果。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此,希望明天好、后天好、将来好,生生世世好,现在就要广结善缘,多种善因。只要种下好的因,将来遇到适当的缘,一定会结出好的果来,保证将来一定美满幸福。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为了谋取暴利而造假东西来卖,虽然可能赚到了钱,却害了很多人,种下了恶因,将来一定要承担苦果。虽然不知道苦果什么时候出现,但肯定的是他一定要承担。各位学员,看看你们自己,其实你们的福报很好,因为虽然大家还只20岁左右,但就有机会听闻佛法,参加夏令营。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报,我是十三年前才有机会接触佛教,开始修行。你们过去世种下了善因,今生遇上好的缘分,现在结出这个善果。

  总结一下刚才从时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亦谓之“诸行无常”。即是说,宇宙的运作是一个变动的流程,是无常的。变成什么样,就要看缘怎么发展,才能明白整个宇宙怎么发展。有改变,整个世界才有希望。虽然现在我是穷,但只要我努力争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认真做学问,经常帮助别人,那么我种下的因和培养起的缘就能改变目前处境,将来达至成功。惟世事无常,我们才有机会改变目前的情况。只要努力,我们便能培养好的缘,改变坏的果,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样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未来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佛教是积极的!

  现再从具体的空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即因和缘是怎样组合而生成种种事物。譬如一个人,他的生理状况、思想、取向、人生观是不停地改变的。人不能离开周边的环境生活,人要有食物,就必须有人耕种,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科学的万有引力就是指,两个东西必须相互吸引,假如没有吸引力,世界就无法运转。这相互吸引的力量令地球围着太阳转,令人造卫星围着地球转,所以每件事都是互相影响的。在生活的情理中,你影响我,我影响你,虽然这种影响不容易看到,但确是存在的。例如,我帮很多人,很多人也帮我,这就是互相影响。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的自身和环境都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又例如,潘宗光是我的名字,代表现在的我。但每个人听到潘宗光这三个字,都会有不同的了解,我太太对我的感受,或是同事对我的感受是不会一样的。究竟我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可能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教说“无我”。

  “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根据周边的环境不断在改变,随着自己的思想、学问的改变而改变。既然如此,就没有两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一样的。看事物是基于个人经验,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故此不同人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做大学校长,我们经常要做许多决策配合学校发展,副校长或院长都会提出很多方案。学佛以后,我认识到单从管理阶层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策略未必最理想,因为方案制定后,还必须能有效率地执行。方案由谁来执行呢?是学校的老师!方案又由谁来接受呢?是学校的学生!所涉及的人不同,对问题看法就不一样,故此有关方案的制定、执行、接受便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所以,现在学校的方案定下来后并不立即执行,而是先咨询老师及学生们,让他们发表意见,看看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待方案完善后才推行。这样执行起来较顺利,较易成功。这例子表明,人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故不可能永远正确、或不正确。我们要放弃对立看问题的方式,以中道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方案。所以,看问题一定要舍弃两边而取中道。佛教的中道就是教导我们,看问题不该主观而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才有可能找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让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无我”。水是很普通的东西,但谁能告诉我水是什么呢?我相信所有人对水的了解都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除了有日常的液态外,还有蒸汽的气态和冰的固态。在干燥的沙漠里水可以救命,有水饮才可以活下去,水比黄金钻石更珍贵。可是在水灾时水又变得很可怕,可以把人淹死,是杀人的凶器。那么到底水是怎么样的?是救命的、还是是杀人的呢?那要看当时的缘,看它当时的情况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水,水的含义无穷无尽,不能一下子全部讲出来,水是“无我”的。

  总结一下刚才从空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亦谓之“诸法无我”。就是说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不能独立存在的,必然和周边环境有关系的。同样的因和果,好坏的程度则依赖于缘,好的助缘会加强善因的果报,而减低恶因的苦果;不好的缘便会减弱善果,而加重苦果。

  根据时间的“诸行无常”和空间的“诸法无我”这两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积极地生活,改善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只要缘够好就不用太担心果。即我们抱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还剩下一些时间,就让我简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经》。

  佛经虽然有很多,但都是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只是重点不同而已。当对经有所了解以后,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背景和其他人不一样,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人,但只要我们明白佛教义理,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取一部经、一种方法来修行,便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佛教义理最重要的就是缘起性空,刚才讲过缘起,现在讲《心经》,它就是讲空的佛经。空源自于缘起,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很难讲,但不讲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是空。讲解一个题目,我要根据对象不同的程度来进行,就好象一个学科的对象可能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的同学,我们要用不同方法来给他们讲解,好让他们明白。空的智慧必须在修行中体会,要讲解的话,我惟有尝试从生活及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下,我希望提供一个较显浅的方法,让初学者有入门的渠道。各位要深入体证空义的话,就必须亲自修行、向大德参学。

  《心经》虽然篇幅不长,只有260字,但却流传最广。因为它字数少而简洁,理解上难免会产生困难。注解《心经》的书很多,侧重点不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起来可能仍感吃力。我希望帮助那些初学佛的人能对《心经》产生兴趣,所以以《心经与生活智慧》做书名,让读者能从生活的角度来解读《心经》。书中我归纳经文的整体含意,用简单的例子来讲解。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修为很高的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能完全了解空,把空的智慧应用自如,因此自己没有烦恼,同时亦能帮助他人解除烦恼。换言之,只有观自在菩萨的境界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要修到他们的层次才可以真正了解空。我们修行就是学菩萨一样,深入了解空,把空的智慧融入生活当中。

  《心经》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思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肉体和思想两部分组成的,这些都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是人无我,很重要的思想。

  经文接着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的法则或现象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是法无我,也是很重要的思想。

  经文接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在这里将空应用于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各方面,指出它们都是“无”的。要留意的是,《心经》说的“无” 不是指没有,而是不执着的意思。

  其实我们应该先要钻研了解六根、十二处、十八界 、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教理。现在时间有限,就简单地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是讲一个修行的人,经文之所以强调“无” 就是指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舍弃执着,不要执着我这个人在修行。修行是人生很自然的过程 ,所以“我在修行”没什么了不起,不应把它作为概念放在脑中。要明白修行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进行的,所以不要执着我在修行这件事。惟有不执着于修行,修行才能行之有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