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喜欢智慧与思考的人来说,
由儒入道,由道入释,是个必然的过程。
“儒”是积极地入世,教我们自立立人的胸怀和规则;
“道”是有选择地出世,是居于庙堂之高,
而心处江湖之远;
而佛家,即是全然地物我两忘,既不出,也不入,
因为出和入,本就是一不是二
本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阅读佛经,除了需要谛观的智慧,
也有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阅读佛经的经验,
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从可以理解的部分开始阅读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佛教徒,
要看他/她是否接受以下四项真理:
一切合和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很多人都在读佛经,
但是他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有的时候,没有亲身经历、认真总结过,
是无法理解到书中所展示博大义理。
我的阅读,是从“诸行无常”开始的,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
我已经经历过和深切地体会到,
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庄子曾经说过,人一定要避免“刻意尚行”
在自己能力还达不到地时候,
刻意去追求一些不现实的目标,
结果必然导致失败不说,
还会对自己的心性和智慧造成损害。
放在阅读佛经上,这一点依然适用,
在你的生活阅历还没达到,
经历的人、事、物还不足以支撑你的理解时,
与其垫着脚去够,
不如暂时放在一边。
二、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阅读
虽然佛法无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甄别和传颂,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抱着批判和怀疑的眼光阅读。
因为一个经历过论证的推理,
才是可以信服的真理。
我在读《心经》的过程中,
经常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会是这样?你要相信,
如果经典真的能解答人性至深至难的问题,
那么它一定经得起批判、推敲、怀疑。
对任何学说,无论再有名,被外界包装得再好,
在经过自己的鉴别之前,
都不要急着去相信,或者全盘接受。
保持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独立性,
对你在书上看到的知识,
不断质问、考验、论证,
直到它真正把你说服。
三、知行不必合一
我爸妈其实比较反对我读佛经,
以区区三十岁的年龄,
去阅读这些艰深的、消极避世的学说,
让他们很担心。
其实“”知行“”不必合一:
佛经的作用是教会我们在阅读中达生,
在历事中修炼平常心。
而在现阶段,不适合完全抛弃物质和精神欲望,
开始过无欲无求的恬淡生活。
如果你都没有拥有过,谈什么放弃?
如果你都没有欲求过,谈什么抛弃?如果你没有走过弯路和曲折,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最终踏上的,
是一条通往真知的坦途?
以上种种,是我的一些阅读体会。
希望大家在接触佛经的过程中,
获得属于你的见解和智慧,
在未来的人生中,活得更透彻、明白和达观!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