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佛、见菩萨都不离自心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594集(净空法师)
「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不甘堕落,跟大众接触我给他做影响众,我来接引他,我来帮助他回头,这个对,这行菩萨道,不会被外头境界所转。你在这上没有建立信心,你不保险,你会被境界转,不知不觉受外头境界影响,你会堕落。坚定信心,一生不改变。「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心外别有信佛之心,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是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这个心是错误的,这个心靠不住的,生灭心。念老能够把彭际清这段话,放在这个地方给我们来做解释,放得太好了!念老对这几句话是完全肯定,没有丝毫怀疑,把它节录在此地解释,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具足一切智,都是本来成佛。「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你往生见阿弥陀佛很快就成就,这个疾就是一生成就,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若于自心诸智」,这个诸智,前面讲的五种智,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这是总,下面就是转八识成四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一定要晓得,见佛、见菩萨都不离自心。乃至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看到一切众生,看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虚空法界,全是自心现量,不断之无,妙绝了,你见到真相。这个真相是佛见到的,法身菩萨见到的,我们也见到。
凡夫见到,不知道;佛菩萨见到,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丝毫不迷惑,所以他不会把它放在心上。凡夫的过失,就是见色闻声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为什么不放在心上?无我,无我所,你怎么放?你放,你是有我、有我所,这就是心外的妄心,真心以外的妄心。确实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从这个地方生起坚定信愿,这个人真快乐,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个人虽然于自心诸智,就是前面讲的五种智,他还怀疑,「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这个意思就是说他生在边地,五百年不能见佛。「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这个经文里的这一段话,是彭际清居士《起信论》里头所引的,也抄在此地,「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自性本来具足,一样不缺。具足什么?具足遍法界。因为这整个法界是它现的,它要不具足,它就现不出来。十法界依正庄严,法界虚空界里头,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诸佛的剎土,全是自性所现,没有一个是例外的。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法身大士与诸佛如来的慈悲,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观看,智慧、神通、道力、慈悲、方便,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性德。「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这就是佛在《楞伽经》上所说的「自心现量」。这个地方所说的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自心现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到这个地方用括弧,这一段是《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上说的。我们读念老这个註解,等于读了八十三部大乘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註疏。这个註解好,精华他都挑出来,就像《群书治要》一样。念老用了六年的时间,天天在家里翻,在家里节录,哪个地方解释哪一段经文。这个工作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出来,所以我们对他感恩。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起信论》里说的,「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这个程途就是佛比喻讲的,十万亿佛国土,程是里程、道路、路途,与这个没有交涉。你要真正了知心量,都在一念之间,全在当下,当下就是,「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能不能往生,问谁?问自己。问别人,全错了。统统要问自己。「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到这个地方,这是《起信论》里头的文。「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既无决定智,即无决定信,是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下面的文讲得好,他还能够继续念念不断,结得善愿,续得往生,他能往生,生到边地,生到疑城。《起信论》上这一段话比什么都重要,学佛不能没有决定智,决定不能没有决定信,有决定信,决定能往生。我们就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定了,心安了。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因缘。我们对这个世界尽心尽力,帮助苦难众生,这是小事,这不是大事。大事是往生,去作佛,决定成就。小事,有缘我们要做,没有缘,不必去找缘,不要攀缘。攀缘,心不清净;随缘,心清净。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