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开悟”的迷思

发布时间:2023-01-09 19:07:09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开悟”的迷思

  黄国达

  修学佛法若不具备正知见,很容易走错路;“开悟”是许多人向往的,但其中却有着许多的迷思。

  有人执着空,以空破一切法,甚至包括是非、善恶等世俗约定的差别相,以及佛法的因果、四谛、三宝的方便施设都“空掉”。因为知见上有偏差,行为上不重视戒律,任性而为,又误以为懂得深奥的佛理,高谈阔论,无视于身口意所显现的贪嗔,以为一切都是空的、无所谓的,不着相故,不必太认真,“烦恼即菩提”……,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姑且名为“狂慧”,不是真智慧。“狂慧”的人,偏执空理,却又选择性地“空掉”戒律、道德规范,对自己的欲望、脾气、自私、傲慢无能为力,将其合理化为“如幻如化”、“任运随缘”,轻则无惭、无愧、懈怠、放逸,重则成了“恶取空”。

  应知“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不离缘起假名如幻有的空,才是中道如实之说。中道是由真俗二谛的无碍所显示的:真谛说空──极无自性,毕竟空寂;俗谛说有──缘起如幻,假名安立。无分别智悟真谛,差别智明俗谛,这是互不相妨的。唯识学以妙观察智明差别相,平等性智明无我,大圆镜智明中道实相,与二谛的意义接近。所以进入般若空性之前要有“法住智”,明白佛法的修行次第。

\

  就阿含圣典而言,见法无疑,固然是修行的核心,但要以四圣谛为基础,发出离心修三十七道品,渐除贪嗔、我慢、无明,才是究竟清净的解脱。就般若经典而言,六波罗蜜以五波罗蜜为前行,还要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加上方便善巧的四摄法,才是完整的佛法。佛法是整体的,以般若空慧证法性,确是佛法的关键,但正如画龙点睛一样,要先有龙身,再加上灵活的眼睛,就成了“活龙”,一飞冲天;若只有眼睛,那就不成其为龙了。

  另有以为“心性”既然是“离言绝相”、“不可思议”、“本性不生不灭”的,这是思惟所不能及的,一切只要顺其自然,不用意识分别造作,就是心性的显现,佛法不用修,烦恼也不用断。于是“任运”成了“任性”,“随缘”成了“放纵”,这又落入“自然外道”,偏于“离言语、文字、思惟”,进入无言、无思的玄秘境界,不能落实世间,不能进入言语、文字、思惟的如幻差别相,也不能善巧方便说法无碍。轻则沉醉神秘,脱离现实,重则放浪形骸,炫奇好异,成了“狂禅”,拨无因果。

  其实“离言绝相”、“不生不灭”的“真常清净心”,只是“涅槃寂静”的异名,而“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寂灭性就在如幻的因果相续、无常无我的现象中显现,语言文字的假名施设并不妨碍寂灭性,这才是佛法的真义。有了“离言绝相”的“见地”,还要有历事练心的功夫,做到心地光明清净无染,才是究竟。早期中国禅宗,依楞伽经印心,到了六祖惠能大师,特重金刚经,这些都是具足教理行果的大乘佛法。所以即使能正确地悟解空性,或见到离言绝相的法性,都只是“般若智慧”的现前而已;要做到理事圆融,见地与功夫兼具,才是完整的佛法。

  姑且不论大乘佛法的菩提心、广大行,单以净化身口意而言,智慧法门要如何修持才合乎事理、空有中道?笔者拟分四项修持要点略抒己见:一、正知:觉知当下,二、智慧:看清真相,三、转化:调整心念,四、正行:端正行为。

  一、正知:自我检视,觉知当下的身心、外境,了了分明。姿势动作、呼气吸气,清楚照见,起心动念都照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动机何在。于外境,不加以解释或世俗的价值判断,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人、事、物,清醒地活在当下,不留恋或追悔过去,也不希求、幻想未来。让自己的心留出一片空间、一处宁静,和思想、情绪分离,保持距离,就像明镜一般,灵明觉知。

  二、智慧:(一)缘起观:对于所觉知的一切,了解它的前后相续性──有因有缘则生,无因无缘则不生,循着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过程,流动变化,聚散合离,生生不息,日新又新,刹那又灭,来去无踪。对于所觉知的一切,了解它的彼此依存──当下所有的现象都是相依、相关的存在,相互比对、相互衬托而显现:有小才有大,有坏才有好,有外才有内,有失才有得,有背景才凸显主题,有内容才能呈现形象,有环境配合自身的资质、努力才能成就事情。

  (二)空观:既然一切法从缘起,进一步照见色身、感受、思想、意念、人、事、物、社会、自然现象都是“无自性”的,没有固定、孤立、单独的实体性。多彩多姿、变化莫测的身心、世界是如幻的显现,本性空寂。身心事物之间没有究竟真实的界限,没有真实的存在,所以也没有真实的消失或死亡,唯有寂灭无生的法性、法界、法身,又名实相、真如。在幻相上,假名安立的法,不妨碍无自性空的本质,“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达到“性空缘起”的中道正观。

  三、转化:(一)调整心念:建立内心的方向感,不再迷失于五欲六尘。收摄心念,回归善法、清净法。所谓善法指五戒十善,有益无害于人,有益无害于社会与大自然。清净法,指四圣谛、八正道,向觉悟、向解脱的法。转贪嗔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心:温暖、柔软。悲心:知众生苦,起不忍之心。喜心:法喜、随喜善法、清净法。舍心:以平等心待人,不比较,放下,自在。

  (二)安住空性:心无所住,不着六尘。于一切境界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全然、纯然地活在全体的因缘中,不会将它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断,分人我、苦乐,生爱憎、忧悔,妄见有绝对的高下、美丑而生慢心、嫉妒心。

  四、正行:依布施、持戒、正语、正业、正命等端正行为,这和正知、智慧、转化是同时并行,相辅相成,而不是前后差别的。例如有正知,起心动念时能够觉察到贪心、嗔心、杀盗淫妄心的生起,则加以智慧观照,转化为正念,戒律就可以守护清净。

  能够转化烦恼,固然很好,即使智慧还没有成就之前,能以戒律的力量自我克制,虽然有贪念、嗔念,甚至动了杀盗淫妄心,马上悬崖勒马,绝不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来。布施则是基于慈悲喜舍心,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对方的实际因缘而为。正语、正业、正命则包含了言谈中的柔软语、爱语,经济生活上有正当的职业,正派的经营投资,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善待亲人、师长、朋友、邻居甚至陌生的路人。这些既是修学的基石,也是良好的美德,不可忽视。

  以上所述的正知、智慧、转化、正行,可以说是简要地归纳了修学的架构,希望能帮助有心修学者,走上稳健而实用的修学之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