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四)

发布时间:2019-09-22 09:45:25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佛教的「意和同悦」,是说修行者能知道其它人的种种需求,并给予满足,从而使他人感到愉悦;同时亦深知任何人都有最终成佛的本性,因此能尊敬他人,所以,僧众能和谐共处。
  在企业中,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一般员工,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因此,每个人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同样地,对同一个人来说,在其不同人的生阶段中也有不同的需求。有智慧的管理者和员工就能体察下属、他人的不同需求,使之得到实现和满足,如此的话,大家就能和谐、愉快地相处。记得美国哲学家马斯洛有一理论称作「人的需求层次论」,是说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存需求」,在这一需求之上是「安全需求」,再有是「社会交往的需求」、「受尊敬的需求」直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这几个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机械的,也是有跳跃或起伏的。相对照地,我们佛教也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要先满足众人对生存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引导人们向善直到最终生命的自由和解脱,由此看来,与马斯洛的理论也有相似之处。
  在企业中,刚入职的年轻员工,他们谋生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要注意培训他们的劳动技能,使其尽快掌握,并注意随其工作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他们的待遇;到企业工作一段时期的员工,要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对其给予相应的升职鼓励;对不太适应原工作岗位的员工,要根据他们的优长,安置新的工作岗位等等。而对整个企业来说,若企业经营已有一定规模和效益,就要注重社会公益事业,这样能使企业有社会担当意识,企业也会有更高的声誉,经营自然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一来,企业上下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员工彼此也能感到和谐、愉快。  佛法讲「修行是无止境的」,对企业来说,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不断迈向新的成功领域。  企业管理,确实是一门甚深的学问;今天我之受邀来到工厂为这里的员工讲几句话,就是因为陈老先生敬业乐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陈家的这一个企业,就是以上下一心的和谐精神打造出来的,当然我更看重的是他们一家人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们全家人都非常的谦恭,对人都非常的友善,而且还乐于布施、乐于助人;他们积极回馈社会,经常做各种的善事。因此,我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上下同心,这就是「六和」的精神;唯有「六和」精神,才能产生真正的凝聚力;不能凝聚,就无法产生动力与创造力;唯有动力与创造力,才能推行发展,才能提高生产,才能源源不绝。我看见这里头有很多的人员都是说白话的,也有一部份说普通话,可见现在的企业人才都是来自四海;如果一个企业有好的宗旨,有好的文化,自然就会产生好的意念、好的产品;因此在各种好因缘、好条件的配合下,自然就能建立一个好的团队精神,每一个成员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达到「同德、同愿、同行」的目的。
  然而在企业成功的同时,我们要对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佛教认为宇宙一切都是无常、苦、空,一切都是成、住、坏、空,一切都离不开生、住、异、灭;一切都是缘起、缘灭的因缘法;因此,缘聚之时,我们要懂得珍惜;缘灭之时,不要悲伤消极,我们要更积极的珍惜每一个缘份、每一个机会。佛教之所以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真相,就是希望我们在认识了这个真相之后,更能把握无常、珍惜生命,从而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因为我们的生命实在太短暂、太有限了;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之中,能做的事情实际太少了;试问一个人一生之中能做几件大事、几件有意义的事呢?但是今天,我看到陈老先生所经营的这个企业里头,能做很多很多的事。原因在那里?因为这些都是陈老先生发心去做的产品;产品种类繁多,又有一千多个员工,而且还可以再扩大发展。所以我深信一个企业的经营,只要定好位,找到了方向,必然会走上成功之路。因为现在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所以除了各集团、各成员本身的智慧与能力以外,还需要高端的科技;利用科技的手段与方法,令企业与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更上一层楼,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国家、为社会、为佛教做更多的贡献。  结语──慈悲智慧.自利利他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地藏王菩萨代表发愿,普贤菩萨代表积极行动。这四个菩萨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说明了我们做任何事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充分的智慧与执行能力,而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慈悲心;这种慈悲心,对企业管理而言就是对员工、客户和整个社会的关怀,其实,这正是现代管理的精神所在。四大菩萨精神的具体呈现,就是有理想、有行动,而用智慧与慈悲来支持,就也是佛教慈悲喜舍、利济众生的本怀。
  佛学和管理的范畴虽不同,但两者要旨却不谋而合,都是在于利己利人,造福世间。现今时代,信息科技瞬息万变,身处疾风般的环境中,如何使心灵平静自在不受困扰,从而提高心智的效率,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首要课题。佛教的智慧正好能弥补现代管理学之不足;将佛法运用在现代管理上,如上面所说的「六和」、「四摄」,不但有助企业经营得法,亦能帮助管理者提升智慧,令其内心得到安乐自在,从而确立明确的目标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利己的同时利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也就是说,它使我们在管理事业的同时,也能兼顾精神的管理;在提升财富和名誉的同时,也能提升心灵的境界;在致使企业成功之余,复能利己利人,种善因、结善缘。  概括而言,佛教的管理学,就是要管理者首先管好自己的心,因为心的力量是最大的;把心管好,便能够影响一切、控制一切;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家庭、健康、亲情、友情每一样都做的很好,内心自然就会自在安乐。而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在不断提升智慧的同时,必须要保持慈悲之心,一方面领导整个企业提升业绩,另一方面,用「以人为本」的精神,帮助员工,贡献社会,服务人群。
  「佛法」无疑是帮助我们管理人生的一帖良方。当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考验,或情绪的高低起伏之时,能适当地运用佛教所说的「不计较」、「不执着」、「看开」、「放下」等道理来解决种种困难及疑惑,帮助自己走出生命的困境,力争上游、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这才是真正的活用佛法。  后记:  明德企业创办人陈其斌老先生,宿福深厚,与佛有缘,是护持佛法的大德;身为佛弟子,却筹谋有道,经营企业管理有方,领导员工,上下齐心协力,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与此同时,陈老先生从事慈善事业亦不遗余力,如慷慨赞助「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纪念保温杯及原子笔,又赞助正在筹建中的葵涌观音讲堂佛菩萨像、横梁、柱子等,并时时布施或参与其他慈善活动等;慈心善愿,令人赞叹,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陈家父慈子孝,媳巧孙贤,堪称佛教和谐家庭之典范,但愿陈氏家庭能影响更多人信佛、学佛,同发善愿,同行善行,同心同德,同为国家、为社会、人民作出贡献。  (全文完)  转自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