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为何一直提倡忏悔?

发布时间:2019-09-22 09:52:07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为何一直提倡忏悔?

佛教忏悔的来源

  佛教的“忏悔”首先来源于印度的宗教与文明,佛教吸收了早期婆罗门教的许多修行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考察来自早期印度的婆罗门教对“罪”与“忏悔”的看法。原始佛教对婆罗门教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佛陀将“阡悔”引入僧团的戒律生活中,使忏悔成为了持戒清净的保证与前提。同时,在修行生活中,忏悔业障是入道的前方便,同时忏悔的对象亦在逐渐地扩大,忏悔的功能与方式亦在逐渐增多,于是念佛、持咒等其他修行方式亦具有了忏悔的作用。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般若性空思想与忏悔相连接,于是“罪性本空”与“无生忏”,成为大乘佛教忏悔思想的最大特色。

  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复次,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由此可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之重要性。

  忏悔的五个要点:

  1、要有惭愧羞耻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错了。

  2、要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3、要在我们发现错了之后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后再说。

  4、不是忏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之恶更不敢造”,没有这个心不能称其为忏悔。

  5、忏悔要以佛法僧为对象。

  礼佛的忏悔功用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忏悔;最后是发愿回向。

  为什么这篇以“八十八佛”为主的功课,可以称为“大忏悔文”,成为佛门住众每天晚课时必念的功课之一呢?这篇大忏悔文是宋朝时代,西夏一位从西域来的法师,号“不动”者所编集;因为他是修密教金刚部的,所以又被人称为“金刚”法师。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名。前者有五十三佛名,后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来共八十八佛名;最后的“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经的佛名之内。

  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使得依它们而组成的功课,被称为“大忏悔文”。

  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相信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恭敬的礼敬五十三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杀、盗、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最重的罪业,都可以灭除,内心重获清净。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恶大罪,都可以因敬礼五十三佛而消灭了;其他无意间所犯的小罪,则只要敬礼五十三佛,便能获得灭除,更是不用疑问了。

  称念(或观想)、敬礼三十五佛,也可以灭除五无间的重罪,功用和五十三佛是一样的;不动法师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贤行愿品的发愿回向,称之为“大忏悔文”,实在是无可厚非。因为称念、礼敬这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四重、五逆、五无间地狱的重罪,自然可以说是功用最大的忏悔文了。

  礼佛、念佛既然有这么大的忏悔功用,那么,我国佛教徒的爱好礼佛念佛,以拜佛为忏悔的正途,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八十八佛为寺院晚课必须称念、敬礼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礼拜一尊佛或菩萨的。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深受我国佛教徒的恭敬与礼拜。经典上也都有记载敬礼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除了能消业障灭罪,也能增长福德智慧。

  总之,礼佛对一般佛教徒来说,是有它重大且广泛的意义。因此,忏悔时自然就少不了礼佛。

  持咒的忏悔功用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议的功效。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语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

\

  咒语究竟有什么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先来谈“楞严咒”。

  楞严咒的灭罪功用之大,与敬礼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头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严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有特别的意义吧?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大悲咒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中,诵念者已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再如“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规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从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难了解了。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

  站在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犯了戒的人,无论他犯的是轻戒或重戒,只要诚心忏悔,没有不可灭除的。

  例如:前面提到礼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灭除四波罗夷罪;持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也都可以灭除最重要的性罪与戒罪。另外,大乘佛教还有“无生忏”,专治犯了不通忏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灭了,其他较轻的罪,自然不用说了。

  在比丘(尼)律仪来说,戒罪必须经由“作法忏”才能灭除;要不然,也要有特殊因缘,才能用“心念法”或”对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却加以否认,戒罪也可以由礼佛、持咒以及“无生忏”来忏除。依比丘(尼)戒律来说,犯了波罗夷是不通忏悔的;虽然有“与学比丘”的处置,仍可在僧团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终身夺其三十五事,虽有比丘(尼)份,却不能行比丘事,这也等于是不许忏悔。不禁让人觉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头,已是百年身了。真是残酷!

  因此,在不行“作法忏”的中国僧团中,出家众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来忏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忏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诸佛威德和经咒而得到忏悔。

  但是,却不可以为一切恶业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忏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恶。必须知道,大乘虽然许可一切罪都可以灭除,但要真正的忏除罪业,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谈到“取相忏”了……

  忏悔方法的演变

  比丘戒律中规定的,犯了戒必须在僧团中发露忏悔出罪;但在中国佛教的僧团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礼佛、向佛菩萨忏悔就好,何必那么麻烦呢?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们受持的戒条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条,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条),可以说,出家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戒律中,稍有不慎,便会犯戒。犯了戒,自有戒罪;戒罪不除,后世就会受到罪报。但要如何除罪呢?要依作法忏来除罪,在当前的国内佛教界,已是不大可能了。犯了比丘(尼)戒,竟然不能以比丘(尼)戒律所规定的方法来忏悔除罪,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依比丘(尼)戒律所立的作法阡,既然不能实行,那么,就只有采用菩萨戒所建立的取相忏了。

  所以,国内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礼佛忏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么戒,也唯有礼佛忏悔一法,最为方便了。

  但也不可否认,要达到取相忏,并不容易,那么,无生忏呢?同样也不是容易的。还好,除了犯下性罪以及五逆重罪,必须以取相忏、无生忏才能灭除,非得从事那两种辛苦忏法外,其他较轻的恶业,则只要有心忏悔,肯改过自新、止恶行善,也是可以消除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