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0-11 09:48:27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各种文学样式中,佛教对小说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深刻。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各种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的影子。正是佛教思想的引入,扩大了中国小说的取材范围,加深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这些小说主要有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尤其是明清小说,如《西游记》自不必说,《水浒传》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三国演义》虽是描写三国群雄战争,而开篇题词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的佛教思想点明意旨。《红楼梦》描写荣华富贵、儿女情长,洋洋大观,最后以人亡家败为结局,也以一场大梦譬喻人生一世。其他诸如《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章回笔记小说,无不以宣扬因果报应、佛法无边、轮回转世、苦空无常思想为主题。下面就以《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为例,分述如下。    《西游记》中佛教思想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故事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加以发挥。作者是吴承恩。作为一位具有佛教信仰的文人,吴承恩在撰写神魔小说《西游记》这部与佛教内容相关的小说时很自然地会带上佛教思想的影子。在这部小说中,从前七回孙悟空出世到后面的师徒取经历险,不但取材内容与佛教典故有关,而且还包含有因果报应、佛法无边、明心见性、六根六尘等佛教思想,拟分述如下:    首先,《西游记》中诸多故事情节都取材于佛教典故。《西游记》开篇第一、二回中就写到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那须菩提即是佛陀门下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而闻名。之后孙悟空在须菩提门下一过就是七年,与众师兄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之后祖师要教他本领,可他一再辞却各种法门,最后惹恼祖师,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他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而孙悟空即在当晚三更天来到祖师榻前,求传道法,最后学得七十二般变化。这一段故事与禅宗史上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惠能的情节几乎如出一辙。《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可见,二入都是领受了师傅的暗示,于三更入室,而得到真传的。另外在收伏红孩儿一回中,菩萨子其法名善财童子,对行者道:悟空,这妖已是降了,却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迦,方才收法。……那童子归了正果,五十三参,参拜观音不题。这其实是套用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了悟正法的描述。而第七十七回中,如来使大法力困住的大鹏金翅鸟,就是在佛经中记载的专食肉的鸟王。    其次,《西游记》宣扬了因果报应、佛法无边的思想。《西游记》中多次强调因果报应的思想。诸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显的说教。而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写乌鸡国王不敬文殊菩萨而招致报应;第九十六至第九十七回写寇员外因为诚心斋僧,地藏菩萨便延他阳寿一纪等,都是将敬佛斋僧的善报具体化了。    《西游记》中有多处渲染了佛法无边这一内容:在《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中,无论是黑风山上的黑熊怪、黄风山上的黄风怪、五庄观的镇元大仙,还是在乎顶山伏妖、车迟国斗法、火焰山遇阻、比丘国救婴孩、玉华华州三徒失宝等章回中,孙悟空每遇到降不伏的妖魔或者斗法不胜之时,就会去请诸佛菩萨来相助,总得圆满,体现出了《西游记》中佛法广大无边的旨趣。    第三,《西游记》中有很多篇章表现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略地说就是明心见性。所谓直指人心是说在修行活动时,以开发自心为主,不必拘泥于某种坐禅模式和固定的修行程序。见性成佛则指修行活动中,只要开发了自身原有的成佛之性,达到了开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这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含义所在。在《西游记》中描述明心见性思想的篇章随处可见。在第二回孙悟空向须菩提学习道法之时,须菩提就曾警示孙悟空: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第四,《西游记》中随处可见对佛教偈语的阐释。《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间唐僧是否记得《心经》之后,又问唐僧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干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性,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狐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水浒传》中佛教思想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有很多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阐释。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开篇有一首诗曰:    行短亏心只是贫,休生奸计害他人。    天公自有安排处,失却便宜损自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与儿孙。    若是十分都使尽,后代儿孙不如人。    这首诗是说清风寨文知寨刘高的妻子被宋江搭救后恩将仇报,最后被梁山英雄燕顺杀掉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刘高的妻子一次路过清风山,被王英劫上山寨,欲霸占为压寨夫人,幸得宋江即时解救,才使刘高之妻免遭一难。时隔不久,宋江在清风寨武知寨花荣那里避难时,一次到街市上游玩,被刘高手下人认出是梁山贼入,宋江因此被抓到刘高寨中,刘高之妻见到宋江后,非但不感谢宋江的过去的救命之恩,反而污蔑是宋江当初抢劫他的。要求刘高对宋江施加重刑。刘高听信夫人的谗言,将宋江毒打后准备送往京师问罪。后梁山英雄向刘高讨要宋江无果后,使用武力解救了宋江,然后又发兵攻打清风寨,杀掉刘高,又将刘高的妻子押解上山,宋江对她一顿大骂,而后被燕顺挥刀砍为两段。因此开篇诗歌中说行短亏心只是贫,休生奸计害他人。天公自有安排处,失却便宜损自身。刘高之妻本想暗害宋江,最后竟葬送了身家性命。她为自己种下了恶因,最后自己受到了恶的报应。    在《水浒传》第六十五回中有一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    盗金昔日沉张顺,今日何期向水撺。    终须一命还一命,天道昭昭冤报冤。    这首诗歌说的是梁山好汉张顺一次过扬子江到健康去请神医安道全为宋江治病,在过江前天下大雪,张顺到江边时并没有大船。只见在芦苇荡中有烟生起,张顺便在岸边招呼,然后便有一个艄公走出来。经过张顺的请求,他们答应送张顺过江,并让张顺在船中过夜,天明再摇船过江。张顺听从了他们的话,便上船歇息。那两个艄公见张顺身上带有很多银子,便起了歹心,他们乘张顺睡着时将船开到江心,然后又用绳子将张顺捆个结实,待张顺醒来时,他们已经抢走了他的钱财,还不顾张顺的哀求,将他推进江中。幸亏张顺是打渔出身,水性极好,他在水中咬断了捆在身上的绳索,死里逃生。张顺逃生之后,在对岸村中从王定六口中得知劫他钱财并把他推入江中的人是无赖张旺。这个人平时专门在江上千些打劫的生意。张顺决定要收拾张旺。在请到神医安道全之后,在王定六的帮助下,乔装打扮,乘上了张旺的船。在船行到江心时,张顺一把抓住张旺,将手脚捆在一起,顺势撺进江中,顷刻之间张旺便沉人江底。    张旺本想谋财害命,赚取不义之财,谁知人没杀死,反而被张顺投入江中淹死。这真是终须一命还一命,天道昭昭冤报冤。    《红楼梦》中佛教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优秀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中有大量的诗词,其中有很多诗词反映了佛教苦空无常、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反映佛教无常思想最典型的诗词为《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JLa,i,谁见了。    《好了歌》中认为世人都知道当神仙很好,但是却无法看淡世间的功名利禄、妻子儿女,认为这些才是人世间最可珍惜、永恒的存在。对于世人对这些身外之物的执着,跛足道人分别从不同方面作了驳斥。对于爱好功名之人,他认为从古至今,虽贵为帝王将相,也难逃无常之鬼的纠缠,最后不过是一堆黄土掩埋身躯,更有甚者,也可能因为改朝换代自身不保、为国捐躯,根本没有一个永远的存在;那些爱财如命之人,每天不吃不睡,只是为了能够积聚更多的钱财,可惜人生无常,命途坎坷,待到积聚了很多钱财时,还没来得及享用便一命呜呼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临头各自飞。那些整天对丈夫恩爱不绝于口的人,丈夫一旦因意外事故而亡,她们很快就会另寻新欢,随人而去了;中国古来有养儿防老之说,为人父母者,为了让子女能够过上好生活,甘愿忍饥熬寒,于是便有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叹,可是痴心父母古来多,但是却很少有作子女的像照顾自己子女一样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常有一些不孝子孙打娘骂老子,哪里还有什么孝心可言。由此可见,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是变幻无常的。    《好了歌注》云: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苹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好了歌注》中,甄士隐更以生动的例证指出了物是人非、荣华不再、祸福无常的现实:当年的高官厚禄、莺歌燕舞的盛事景象随着政治形势的不同而变得凄清寂寥、无人间津;当年的声色歌舞之所,如今也变得杂草丛生、枯木凄凉;昔日华贵宫室已经结满了蜘蛛网,贫寒的蓬门之中如今也出了富贵之人;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白霜,昨天才在黄土堆上埋了白骨,今晚却又在红绡帐里结队成双。纵是金银满箱富贵无比,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变成了乞丐被人诽谤。正在感叹别人的寿命太短,谁料想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也许你教育子女严格又有方,也保不定子女日后拦路抢劫闯下祸殃;也有人曾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作女婿,谁晓得到头来女婿竟沦落在烟花巷;那些因嫌官小拼命往上爬的人,却不料反落得枷锁套在脖子上;昨天还在哀叹衣不遮体,挨冷受冻,到今朝反倒嫌紫蟒袍拖地长;乱哄哄地这个唱罢那个又登场,忙碌终生反倒把他乡当作故乡;这一切是多么可笑又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赶做嫁衣裳。作者认为人间富贵不长久、贫贱也非永恒,生命的无常、青春也不再,甚至人品也瞬息万变,世间的众生相,正恰是一台戏,这个唱罢,那个又粉墨登场。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为别人而忙。    《红楼梦》中《恨无常》一诗也述说了荣华富贵变幻不定,人生的苦短无常。诗云: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诗歌虽是对贾元春身世命运的描述,但其中蕴涵的却是荣华难长久、人生也无常的思想观念。元春托梦父母,其实是在告诉他们人间万事都是无常的,且莫攀龙附凤,平凡淡泊的日子更为值得我们去珍惜。    《红楼梦》中还有评价王熙凤生平的诗歌《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聪明累》讲述了王熙凤耍尽了心眼,显得有点聪明过分,最后狱中度日,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她在生前使碎了心计,到死后.只落得空机灵一场。原指望家庭富贵人安宁,却由于无常的到来,终不免家破人亡各自奔前程。她半辈子提心吊胆枉费心机,正好比三更梦,飘飘悠悠一场空。忽喇喇一声响,昏惨惨天地暗,好比那高楼大厦倾,好像那将要熄灭的灯。原本是一场欢喜却忽然变成了悲痛。于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感叹人世间的存亡兴衰怎么这样难规定。这首诗歌充分说明了人生的无常痛苦,权势的转瞬即逝,即使像王熙凤这般善弄机巧权变的人,一旦身死命终,也如大厦倾倒,灯火熄灭一般空无所有。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存在的,正如孔子在川上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红楼梦》中的众多的诗词分别从人生的无常、权势的变换、穷富的更迭、人世的悲欢离合等方面无不说明了佛教的无常思想,意在警醒世人:世事终将一场空,人应当过一种平淡知足的生活,且莫费尽心机贪求财色名利等身外之物。    从以上列举的几种小说中所显露出的佛教思想可知,小说中之所以运用佛教思想,意在让世人知道佛教因果报应和人世苦空无常的道理,让人能够多行善事,做到少欲知足,过一种圆满平淡的生活。

\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