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认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偏见,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对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虚强调;人;相对以往强调死后往生净土,太虚强调活着的当下,即;生。;人,对治过去片面地重视鬼;;生,对治厌世的、;等死的佛教。关于人生佛教,太虚有个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由人至佛的升进,在于用智慧超越凡俗层次,达到对现实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萨的理想境界并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须在当下完成。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推动人类主体的整体改变。按照太虚的说法,;发达人身即证佛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我们成佛的潜能,而佛性的实现即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所以,学佛首先是做人,人圆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从心开始,必须强调主体心的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由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带动环境依报的庄严清净。按照太虚的说法,;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从当前无始恒转的娑婆世间,发展到庄严圆善的人间净土。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苹果理论,宗教有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苹果核是信仰层圈,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神圣体验和宗教意识;苹果肉是社会层圈,因为佛教在世间,要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苹果皮是文化层圈,以音声、形象作佛事,广泛运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这三个层圈中,宗教发展的常态,是从边缘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师,他原来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从教授到和尚,从文化层圈走向信仰核心。而变态,是从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现在的佛教,要么是日益庸俗化,要么就变成吟诗品茶、风花雪月的东西,这些都是边缘化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与指方立相的西方净土,在真俗二谛论的观照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提倡自力解脱,与仰仗阿弥陀佛的他力济拔,这二者并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后天(佛)助之。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