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辈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观至第十六观分为上、中、下三辈,每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合为三辈九品。
《佛说无量寿经》:;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三辈的共同点是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差别是在所修功德不同。当然,对于三辈九品相应的行业的理解和判位的高下,古今诸师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本文综述印光大师对于往生辈品的开示,供念佛学人参考。
一、赞成蕅益大师的念佛品位说
印光大师依据《无量寿经》指出:
;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撰有《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认为:
;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指出: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印光大师赞同蕅益大师的观点,他在《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说: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
大师在《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中说: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二、经说简略,往生品位有无量差别
印光大师认为,佛经说得简略,实际上往生者的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从而导致他们的品位也有无量无边的差别。
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中说:
;倪夫人若按所说之景象,则决定可往生。其先见白须老人,不见佛及莲华者。盖以功行尚浅,故所见较劣也。所言品位,当在中品中生下生之间。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
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念佛居士即周孟由居士)中亦说: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三、往生品位不由所修法分,而由行者心地修证分
印光大师认为造成往生品位的差异并不是由于所修法的差别,而是由于人的根性不同,心地修证境界不同。大师《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中说:
;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着想。(二十六)
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着作观乎?
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三·复李吉人居士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李居士以为只有观想念佛才能上品上生,大师指出必续明白教理才能作观,而摄心念佛同样能够上品上生: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着魔也。汝果能一心念,岂不许汝生上品哉!
四、大彻大悟人是上品上生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指出: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增广卷二·净土决疑论》)
五、胎生也在莲品之内
《佛说无量寿经》有胎生、化生之说。经文说: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如何理解胎生与化生,胎生是否在莲品之内?印光大师在《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中解答了弟子的疑问: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着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六、《大经》三辈与《观经》九品的关系
宋代王日修居士在汇集《无量寿经》的时候,把《大经》三辈与《观经》九品强行对应,而出了差错,印光大师对此进行了纠正和点评。大师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一九四〇年八月廿日)
七、往生品位与所生四土的关系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具足三身四土,即法、报、化身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那么,念佛往生者品位与四土是什么关系呢?大师开示根据断惑证真的水平生到相应的四土。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极乐世界进修者也是如此。大师开示:
;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增广卷二·净土决疑论》)
大师认为凡圣同居土中的中下六品多须时劫才能悟无生忍而进入上三土,而上三品人则能够快速悟无生忍,证入实报和寂光土。大师说:
;佛土有四,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同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净尽(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慧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土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至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讲者欲人易悟,且将分证者归于实报,究竟者归于寂光。实则分证,二土俱是分证。究竟,二土俱是究竟耳。实报土,唯破无明证法性者得见。
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汝疑所生之土,当不能清净,并阿弥陀之胜妙色身,此等众生不当即见者。乃以汝所见者为是。以弥陀之誓愿,释迦之言教,诸菩萨、祖师、善知识之发挥著述皆错也。唯汝所见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见,乃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当与提婆达多同享极乐于阿鼻大地狱中。其为乐也,莫能喻焉。恐尽未来际,尚不间断其受用于种种乐事。汝欲享此乐,请依汝知见而说。如不欲享此乐,纵令势促威逼亦不可说也。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其在花中十二大劫者,以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故花开最为迟延也。然此人在花中之快乐,胜于三禅天之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又何欠憾乎哉。实报土,唯法身大士得见,固无娑婆极乐之分。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激涕零。尚何暇胡思乱想,依自己种种知见为难也。(《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八、异见辨析
有人认为,念佛法门是他力法门,全仗佛力,所以念佛人往生没有品位的差别。
【辨析】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是净土念佛法门的特色和殊胜之处,但是对于;全仗佛力不能望文生义,依据教理,念佛往生全仗佛力并不是不需要念佛人的主观努力。念佛法门也是缘起法,《般舟三昧经》指出念佛人由于三力而见佛:
;如是颰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
印光大师也开示:
;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佛力、法力的加被当然是平等无差别的,但念佛人的信愿之诚却有大小深浅不同,从而受益也有大小不同。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是增上缘,但也必须有念佛人信愿念佛的亲因缘,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又有人认为,印光大师说:
;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