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希见胜境易招魔(文白对照)
译文
近来,修行人有很多着魔的,都是由于以浮燥妄动之心,希望得到好的境界。别说那是魔境界,即使是胜境界,一生贪爱执著心、欢喜心,便要受到损害而不会受益。何况那境界未必的确是胜境呢!如果有人有涵养,没有浮燥妄动心,没有贪爱执著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好象没见到一样。既不生欢喜贪著的心,又不生恐怖惊疑的心。别说胜境现前了对人有益,就是魔境现前也一样有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被魔境所转,就能进步的原因。这些话不常对人说,因为你有这样的现象,所以才不得不说了。你最初礼佛所见到的大士像,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是真实的,不会因为你想到这个像不符合《观无量寿经》而隐去。然而,你因此而信心更加真切,这也是好现象。但不应该常想着要见到佛像,只要志诚礼拜就好了,这样基本就无须担心了。临睡前眼前见到白光,以及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在虚空,虽然是好的境界,也不要贪爱执著。以后不要有见佛像的想法,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现象。
分析你的善根性质,似乎是过去生中曾经修习过禅定的,所以才会常有这些现象。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闭关,静修的时间久了,于是出现预见的能力。能预先知道天的阴晴,人的祸福。他归依莲池大师,大师听说后,写信给他,狠狠地斥责人,他说他入了魔道,于是后来就不知道了。必须明白,学道的人要学觉悟的大道。否则,得到些小神通的小利,必定要遭受大的损害。别说是这种境界,就是真的得到五通,也要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得到漏尽通。如果有一念贪著之心,就难以再进步了,甚至会退转,堕落。不能不知道啊!
原文
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魔罥。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文钞》之《复何慧昭居士书二》印光大师著述 慕藏 译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