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印光大师:今彩大师往生记(文白对照)

发布时间:2019-11-04 09:51:43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今彩大师往生

译文

\

今彩大师,俗家姓方,江西雩都县人。因为过去世中善根深厚,所以他从小就戒杀吃素。三十岁后,深深感到色、声、香、味、触五欲是痛苦的根源,欲、色、无色三界好比是着了大火的房子,于是在福建长汀县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专心致志于修苦行。后来在赣州光孝寺做香灯师,修行精进,做事虔诚,凡是见到的人,都赞叹他的诚恳。他爱惜常住的什物。犹如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天精勤礼拜念诵,没有一时的空过,寺中的僧人对他相当钦敬。

\

继而大师想要专修净土法门,于是独自搬入宁都深山石室之中,用松叶作为座垫,茅草做被子,开垦荒地种薯为粮,缝补破旧的僧衣遮体。他的苦行,普通人难以忍受,大师却乐在其中。时间长了,就有慕名而来的造访者,供养大师钱财,大师总是推迟不接受。如果布施给他简陋的衣服和粗茶淡饭,大师就会接受。大师生平孤僻高洁,不受徒弟,有敬重他的德行的人,介绍他收了四个徒弟,其实并未和几个徒弟共同住在一起修学。有一个徒弟法名叫德缘,他的寺庙供养稍微丰足,惦念大师生活清苦,再三哀痛恳求,接回庙中供养。然而,时间不长,大师终究觉得有碍清修,又来到莲花山,自己用木板搭了个小屋居住。寺中的出家人尊重他的道行和志向,只好听他自便。

大师整天关起门来诵经念佛,除了早上和中午二顿饭以外,每天念颂时的木鱼和钟磬之声,清亮而不中断。数十年如一日。因此,富贵或平民仰慕而来的人,经常有诚心供养大师的钱物,推迟不掉的,大师随手就转送供佛和供僧,为供养者种植福田。他的身上平时只留有十块大洋,用来准备命终火化的费用。他乐于清贫,潇洒而不贪恋尘世,达到了这样高洁的境界。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管富贵平民,大师都开示娑婆世界恶浊、苦痛,极乐世界清静、快乐,应当急急于求出此苦世界,才是一生中最大的大事。然后又教导必须深信因果,不离弃世间善法,严持戒律,诵经念佛,表里如一,长时熏修,才会有所成就。从来没有一句话涉及到世间的享乐。

民国十七年戊午,大师七十四岁,十月初,示现轻微的疾病,到初四日,大师断除饮食,仍然念诵一如平常,至到夜深才休息。初五这天早晨,寺中大众不见大师起来。于是就前去敲门,也不见答应。后进入房间一看,原来大师已经端身正坐往生了。左手仍然拿着引磬,好像平时念佛的样子,头略微低垂着,而带笑容,和生的时候没有两样。大众看到这种景象,都纷纷赞叹不已。大家都说:“大师平时有那样精进的行持,所以临终才能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瑞相,大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必定无疑的了。”我私下觉得末法之中的出家人,大多数都是懈怠放逸,只贪图名闻利养,不去真修实行。象大师这样的行持,真可以作为末法之中的楷模,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学习。

原文

今彩大师,俗姓方,江西雩都县人。宿有善根,少即戒杀吃素。至三十后,深厌五欲多苦,三界无安,遂出家于福建长汀县报恩寺。具戒后,专志苦行,于赣州光孝寺执香灯,精洁虔恭,凡见之者,皆叹其诚。惜常住物,如护目珠,日以礼拜念诵为事,时无虚弃,为寺众所钦敬。继欲专修净业,徙宁都深山石室中,架松为座,聚草作褥,种薯为食,补衲为衣。其为苦行,人所难堪,师恬然适意,以道为乐。久之,有造访者,施以银钱,则却之不受,若与敝衣粗食,则便受之,素性孤洁,不立徒众,有重其德者,代为收四人,实皆未与同住。一徒名德缘,庙稍丰裕,念师清苦,再四哀恳,接回供养。未几,复往莲花山,自以木板隔一小屋而居,寺众尊其道行,听伊自便,终日闭户诵经念佛,除早午二餐外,鱼磬之声,朗朗不辍,数十年如一日。由是缁素信慕者众,每有诚心供养,不容推却者,随即供佛供僧,为彼作诸功德,随身仅留十圆,以备命终焚化之费,其清苦自甘,解脱无著,有如此者。凡造访者,无论缁素,均示以娑婆恶浊,极乐清净,急求出离,是为要务。然须明因识果,修行世善,谨守禁戒,诵经念佛,内外如一,始终不变,方有冀望。从无一言,涉及世间福乐者。民国七年戊午,年七十四,十月初,示微疾至四日,断饮食,念诵如常,夜深遂息。初五侵晨,寺众不见师起,叩之阒然不应,入室视之,已端坐化去。左手仍执引磬,一如平昔念佛时,头略低垂,面带笑容,与生无异。寺众观之,叹赞不已,佥云:“师平日有若是之行履,故致斯时得如此之景象,其神超净域,质托宝莲,可以决定无疑矣。”切念末世僧人,每多懈怠,唯贪利养,不修道业。若师者,真可以为末世楷,因笔以记之。——《文钞》之《今彩大师往生记》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