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启世禅言:禅林宝训(奇书必读)

发布时间:2019-11-12 09:49:11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启世禅言:禅林宝训(奇书必读)(发帖人:净善 )

选编:净善 2007年12月31日

禅诗一

竞利奔名何足夸,

清闲独许野僧家,

心田不长无明草,

觉苑常开智慧花。

禅诗二

禅非语文可阐扬,

祛除妄心能品尝,

人人心中皆有禅,

心外觅禅空自忙。

禅诗三

念佛人心要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

成佛无非心净定。

禅诗四

念佛无非念自心,

自心是佛莫他寻。

眼前林树并池沼,

昼夜还能演法音。

禅诗五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

不动干戈致太平。

禅诗六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空门不肯出,投窗亦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妄)心,故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妄)心,常在佛国。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自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心」:是诸佛本源,是一切神通妙用。

◆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则心与我二矣。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清净,不着不染,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一切处无(妄)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众生身中之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常)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尔勿崇饮(酒),“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邪)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明明白白(人的灵魂)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心离俗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修道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真心是菩萨净土。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但离却有为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直下拔萃超群。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次立长久不退之心。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

◆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槃三祗。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求佛,性外求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 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

◆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认指为月”)依语生解。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万法)祖。

◆无求即(妄)心不生,无着即(道)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 ,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高峰禅师:「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广积阴德),福(大)如虚空。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 心中无(贪嗔痴)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外物)不着心相。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另成)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离相为离(妄)念之方便,离(妄)念为离相之究竟。

◆能不起(妄)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槃 。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之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妄)念即乖。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竹节虚心是我师。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知谨言慎行,便少生挂碍。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烦恼即是菩提。(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夫由疑可至悟也!)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看破放下)诸缘 ,妄想永息。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无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

◆禅的架构: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

◆本性:具足永恒的快乐,无量的智慧。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心地法门」——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尤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在?

◆心不迷不随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盖。

◆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凡人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灵山,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禅崇达摩,教尊华严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佛教至理名言

(一)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二)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三)

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

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

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