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唯识要义解说

发布时间:2019-11-13 09:51:14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唯识要义解说

\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无,非有非无,名曰中道。外实为增益执,内无为损减执,双遣二执故,方是唯识中道之义。

识有本识和转识,本识即阿赖耶,为众生生命的本体,前后相续不断,能持诸种子,变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转识即前七识,依止本识而起现行,又由现行熏成种子,藏于本识。

唯识学虽讲识体,但不同于宗教中的上帝、外道的神我,也不同于哲学中的物本体、心本体。以识的变化,系因缘生法故,前后相续不断故。

识为能变,境为所变,境识不离,内外浑融。所不离能,故曰唯识。

二、能变之体为识

能变分三:1.因能变、果能变;2.因缘变、分别变;3.共变、不共变。

因能变即种子能变,分名言种、异熟种、四大种。所变根身器界为其所缘。果能变即以现行识体为能变,见分相分为所变。在因果能变中,有因缘变、分别变的差别:三类境中的性境,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属因缘变。独影境与带质境,但随能缘识之分别力而变,属分别变。

三、熏习

前七现行识为能熏,第八赖耶为所熏,受熏时成习气,即从熏习中留下的气分,潜伏于本识中有产生诸法的功能,曰种子。

熏习有三:1.名言熏习:即因名言相而熏习,能诠释义理,分别境相,产生差别法相之因。2.我见熏习:执着于我、我所的观点而熏习,区别自、他、人、我、我相、法相的原因。3.有支熏习,指善恶诸业的熏习,为死后招感不同果报的原因。

四、唯识学的目的

唯识学的目的在超情离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1.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以行为饶益众生、成就众生)。

2.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去除无明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说法利生)。

3.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破除自他人我妄执、视众生平等,兴无缘慈、同体悲)。

4.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为无垢识,如大圆镜,圆照诸法,而无分别。即法身、真如、菩提、涅槃境界)。

转染成净:(1)断人我执,舍烦恼障,成涅槃。(2)断法我执,舍所知障,成菩提。

五、唯识、般若二宗的空义

唯识宗着重于心的分析,三论宗着重于境的分析。唯识认为一切现象(众生似我、似法之现象),都是迷情之遍计执,此我法是绝对的无,空此遍计所执,才能显出依他起(因缘生法)的妙有、圆成实的胜义有。

三论宗则认为:缘起诸法之现象,不能说没有,此有为假有。即在假有上建立性空,不能把缘起法空掉才叫空。故《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三性三无性是唯识指明诸法万有的实相

1.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有为之法,从自种子,增上势力,待因及缘而生。

遍计执:非有计有,执我执法,由诸分别,缘名及相,执我而起。

圆成实:我法二空所显真如,圆满、成就、真实。

2.三无性:

相无自性:众生所执我法二相空故。

生无自性:因缘生法非自然生故。

胜义无自性:胜义即空,空为第一胜义故。

七、唯识各派对第八赖耶认识的差别

1.地论学派视赖耶为净识与如来藏同。

2.摄论学派视赖耶为妄识,是一切烦恼之本。

3.法相宗则认为是真妄和合之识,染净两种境界均发源于赖耶(含藏染净种子故)是生命的主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

八、新旧唯识师的不同论点

在印度弘扬唯识学的无著、世亲二论师以后,有十大论师出,对发扬唯识教义各有论点,分出新旧两派。

旧唯识学有护月、安慧、难陀。新唯识学有陈那、护法。

1.识体变现时:安慧主张一分(只有识的见分,一般认为,安慧的一分是指识的自证分),难陀主张二分(即能缘见分、所缘相分),陈那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主张四分(即于三分外加证自证分)。

2.种子本有和新熏方面,护月主张本有,难陀主张新熏。陈那、护法则主张有本有种,又有新熏种。

3.旧唯识师主张无相唯识,即唯心无境。

新唯识师主张有相唯识,即境不离识。唯识者,唯遮境离心实有,识表内心非无,非有非无,即中道义。

九、以心灵净化庄严国土

经云:;心净故国土净、心染故国土染。云何心净?谓外不染六尘,内不执人我,不著常著断,慈悲和谐,故名净土。

故此心清净,便是庄严国土。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表面之装饰,此唯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利生之万行,乃菩萨之庄严。学佛者能识此旨,才能做到悲智兼运,福慧双修,圆证菩提。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