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如今,整个云冈石窟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各式洞窟疏密有致地镶在云冈半腰。其中,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东、中、西三个部分各有所长,相互补充,从而使整座石窟外表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得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1963年又合为一寺。
上华严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等部分,高低错落之间,秩序井然。大雄宝殿殿身面东而坐,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雕栏繁华,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墙壁之上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
下华严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自成一院。薄伽教藏殿殿身东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为单檐歇山顶,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合掌露齿菩萨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雕刻精细,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非常高,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尤其是塑像那宛若蒙娜丽莎的微笑,千百年来令人百般疑惑,并为之沉迷。
【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大同南行约70公里的应县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楼阁式木结构佛塔,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外观呈八角形,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外表看是五层六檐,其实每层还设有一暗层,因此实际是九层。木塔除了石制基座外,其余结构均采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木柱之间,使用了数十种斜撑梁加以稳固,从而能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塔顶为八角攒尖式结构,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玲珑作响,十分悦耳。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