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为生活奔波,为将来而打拼,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很疲倦,这时就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为自己沏一壶茶,在冬日的暖阳下,读一本禅意的书,品尝一段静谧的时光,任周围红尘滚滚,独享一番悠悠的清闲。唐代的一位诗人也是厌倦了尘世的各种烦恼,于是就寻找到一处清静的禅寺,体味领悟禅悦后的感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禅院是佛家子弟的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构思精巧,语言质朴,塑造了一个幽静清空的意境。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佛音回荡的世外。
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才得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最能体现佛家精神,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静到心静皆如此。
常建是唐代诗人,字号不详,他与王昌龄同榜进士。诗人一生仕途坎坷,于是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求静达空是必不可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先从点出破山寺的外貌和位置,并交待入寺的时间。僧徒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已写出了静意。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景色的幽静宜人。诗人初步领略了禅寺的幽静之后,无意发现了这些宜人景色,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低俯的角度塑造警策之句。旭日初照的早霞轻笼着青山,林间鸟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飞翔、啾啾地叫着。诗人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的晨景,心中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彷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
诗人在这缤纷的晨色中独选鸟性,似乎是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和谐的忘我之境,就要无所牵挂,此时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而潭中景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本就是空,于是就触发了诗人寻觅已久的灵性。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纯净的胜境,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诗人终于完全从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这首诗构思绝妙,为突出静和空的意境,作者采用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是以“惟闻钟磬声”突出此时的万籁静寂,最终用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