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圆觉
问: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为什么还要讲生命圆觉呢?是否因为仅仅介绍智慧生命有落边之疑呢?如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时还要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这个道理吗?
答:本来同体,言说都无意。
前边介绍了小乘修缘起、大乘证空性。而密乘证如来藏倡导生命圆觉更彻底、更透明、更直白,中间不需要转弯子。如果说大乘证悟空性有一个能证的空性和所证的空性,证悟了空性,能所二取,但在见上还有一个心性自性空,还有一个一切唯心造的心和自性空的空的境界,不是最彻底的了义中观见。
“智慧生命”、“生命圆觉”,翻译过来,是一切众生的本“基”上具足一切佛智。此觉性光明与诸佛无离合,有如满月。生命本来圆满无缺,觉性圆满,无取无舍,无断无证。前者从因地上建立,后者从果地建立;前者以大乘空性为所证之要,后者以如来藏为“基”;前者以唯识为见,后者依中现、大中观为趣,故有所不同。
问:前边提到了如来藏的概念,也讲到了中观见,但未展开。到底什么是如来藏?学法中,对大乘、空性、般若了解的多一些,对唯识学讲的一切唯心造、离心无有法、万法唯识多少熟悉一些,但对于中观、大中观了解的不多。如来藏与中观、大中观见是什么关系?了解如来藏,对于我们修习、行持、解脱有什么意义?生命圆觉与如来藏是什么关系?生命圆觉是持中观见、大中观见之趣,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这些问题很重要,对于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的修习尤为重要。正如第一世江贡康楚仁波切的化身贡夏仁波切和藏传佛法的诸位祖师们说过的,“精勤之法难以调优众生的时候,唯有无须精勤的大圆满最为契机”。
目前正是禅法、道果、大手印和大圆满调伏众生的时期,这些诸佛的心髓之法易于修持,无有偏差。当今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生活紧张,身心压力大,竞争激烈,很少有人能有专修、勤修的时间,这是时代的特征。另外,现在在生命个性解放的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都极强,追求自我、独立、平等、民主,在精神层面上,人们很难接受说教,对于古老陈旧的宗教形式难以从心底里认同,烧香拜佛,求个人福报,视诸佛菩萨为自己的保护神,使得人们离佛法的真理性越来越远。这些形式上的认识,只能导致人们将佛当作神,当做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神秘力量。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使得人们的心灵被蔽障,看不清自觉、觉己、觉他、觉性圆满佛法的解脱之路,这是我们的共业,是未法时代的特征。
在人们不顾一切追求财富、利润的时代,佛法、宗教也成为盈利的手段和内容。过于张扬宗教的形式,神秘的力量,使得佛法的自觉、觉己、觉他的解脱精神,般若智慧的力量,慈悲救度一切无明众生的愿行,被这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以盈利为目的虚假佛法导入进了误区。许多信学佛者过于追求形式,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看成另类,所作所为显现不出智慧和灵妙觉性。
一切众生本来解脱,究竟解脱,生命不过是觉性的显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不离圆觉觉性,未有一众生刹那离于此圆觉。圆觉为生命之体,修行只是自觉离于一切幻相、分别心意识的影象。持此而观生命自性空,无有一切能取所取,荡尽无始时从来的业力习气,安住在本体觉心性上,觉性智光明自显现,一直到穷尽显现,便是证悟菩提。其修持般若之路,是觉己觉他的示现。觉己觉他的过程,是解脱自心的八万四十千众生无我相、他相、寿者相、众生相、一切分别相,是了义的同体大悲。无一相者可度,即是救度;无我相、法相、一相可执,即是觉性、觉性本自圆满无缺。
真正的信奉佛法,应以如此见地为理趣,才为真正的“智慧生命”、生命圆觉”。重形式而不执,重修持而不离于觉性,觉性本自圆满,一切显现皆为幻,无我无相。无知便是觉,无法便是修,无取无舍便是证。
在今天,从果地上建立起来的修法见地、理趣更为当机,一是使人们回归到自觉觉己觉他的圆觉觉性中来,冲破形式的障蔽,显现佛法的真理性,使人们真正认识佛法的本来面目;二是顺应时代,因缘契机,倡导大中观的心法要“圆觉心要”。愿我们以此见地早证菩提,这是我们倡导“生命圆觉”的意义。
问:何为圆觉呢?
答:圆觉直指法的本体,不可言语表达形容,不以“圆觉”来表达,就不知此广圆深妙。觉为心体离念,即我们前边所介绍的“现前的离垢之智”。离念相者,等同虚空界,是如来平等法身,此法身是“本觉”。释迦佛说“此是释如来藏心生灭门中本觉”,故“本觉”无有凡与圣的分别,非离境心,心境凡圣本空,唯是灵觉,唯有灵妙觉显,所以称为“圆”。
“圆”有广大、无穷、方圆之义,为体大而用广之意。理方而义圆,方是正直、不偏不邪,圆是满足、无亏无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为《圆觉经》的全名,其中“修多罗”者为“契经”。“契”为契理契机之意。
《圆觉经》文殊菩萨参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明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
大陀罗尼门为总持之意,又谓圆觉体中。真如、菩提、涅槃及到达智慧、解脱生死的般若智海,都是从诸佛的体性智中流出的,这样的体性智即是圆觉。而一切众生的无明、妄见也是从此流出的、显现的,若了悟圆觉的体用,即如此的见地、理趣,从任何一法皆可证悟菩提,成就涅槃,这是因为法法平等,心性、法性、大平等性本自解脱,皆是圆觉体性空,成佛即是证悟了本体性智即圆觉,而无明则是迷失了,迷失了即为执著,不可解脱。觉性显则无明灭。觉性光明,此觉性光明恒许朗照,从始时,至无穷,故觉不起为本觉,离分别意识知,即是觉,觉自显,而无处,无需寻。自迷失,即分别识他,无分别识他,即自明觉显、觉照,其二者同显,即觉智、分别识一体无离合,同现主相,迷者执,而觉者无执。因相者实非显。
《圆觉经》云:“美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壁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一切众生都是圆觉者。从无始以来,未有一个在本“基”上不是圆觉者的,亦未有一个刹那能离开这个本体觉性智的,只因俱生无明,而颠倒迷失,以东为西,一方迷失,其余三方也都错乱了,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当做自己的身体形色之相,依做和合为实有,以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境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心识幻影,所谓心对根尘,有缘虚相。虑、思考分别思虑之相为影,而自心性自性空本无意识分别思虑相影,众生将思虑相影当做了自心。
问:不是介绍如来藏与圆觉、中观见的关系吗?为什么介绍起了《圆觉经》了呢?
答:要深入、细微地了解圆觉与如来藏、中观见的关系和观修的理趣,首先应清楚圆觉是心体,是本“基”,是“大陀罗尼门”(总持)。众生的无明、生死轮回和真如、菩提(觉性)、涅槃、波罗蜜多的所依,皆是从圆觉体中流出的。而如来藏是相对五道中的清净位,心识名为如来藏,清净位相对不净位,指五道中的资粮道与加行道,其心识名为阿赖耶识,即无明众生。因阿赖耶上所聚集的八聚识执著能所二取相,以为真实而受熏习。所受熏习的种子是阿赖耶上的种识,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第七识未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无明众生执著妄见,造种种业,其业熏习了阿赖耶识,故为不净,称不净位。
净不净位指五道中的见道与修道。见道与修道位者已见到了清净的本来,即见到圆觉的心自性空,见到了我们常讲的佛性,并在圆觉自性心空上行持为修道位的概念。
问:既然已经见到了清净心体性空、圆觉智性、佛性的本来,为什么还要称净不净位,还有什么可修的呢?
答:净不净位的净是见到了清净心体的本来面目,见到了自性心性空,见到了圆觉明体性,并安住在此心性自性空上修持。但见到不等于证道,此时的阿赖耶上的八聚识还未转成智(转识未成智),一有风吹草动,阿赖耶上的八聚识还会翻起,无始时以来的业力习气还未荡尽,还在起作用,故称净不净位。
达了净位,阿赖耶识已转成了如来藏,即已转识成智、无明识相,已转成了智境,此时心性觉性光明自显现。现前的一切,皆为无垢清净之智、证悟菩提,这是弥勒菩萨所建立瑜伽行的基础。
瑜伽行是大乘的修学。弥勒菩萨瑜伽行的修证强调中道。中道是诸佛的根本思想,在修学上必须时时不失中道而行持观修,若偏于观修所缘境的相,便偏于有,若偏于观察所缘境为空性,则偏于无,二者都是落于边际的。
问:以上理趣如何理解呢?
答:一切真如、菩提、波罗蜜多皆是由圆觉体性所流出,如果仅承认这一点,而不承认众生的无明、妄见、能所二取相的业力、习气是从圆觉体性中流出显现的,在观修时的所缘境就落于边际了,非是中道,是二法门,有对治、有为法,而非不二法门、无对治、无为法,本自一体无离合,因弥勒菩萨瑜伽行的基、道、果都不落于边际,所以建立了法相、唯识、如来藏的系统。
《圆觉经》云:“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一切有相皆为虚妄,一切执著业力习气皆因众生无明,明白了这些,不等于我们就不执著、不虚妄、不受业力习气熏染,明白了仅仅是闻到了法、理,关键还是行持、观修、实证。
问:观修从哪里入手呢?依什么观修呢?
答:一般修学者非能闻法好见空性(那是利根之人)极便闻法,即见空性、圆觉智性者,亦要修持起用,即不能停留在见道、修道位的净不净阶段。要想证到清净位还是需要修证,只是与不净位的众生的修学、观修的次第不同。一切修学要依所缘境,即心意识所缘起的一切境相来修,我们称这些所缘境为法相自性。
问:何为法相?
答:法相是相的自性相。观修是知一切法相的自性相本空,诸法相无有自性。证悟了这一点,方证悟心自性、法自性、大平等性本自解脱,究竟解脱,证悟圆觉自性明性、空性,一体无离合。弥勒瑜伽行法相、唯识、如来藏三大系统中,首先建立法相,即是五道行人契入瑜伽行、观修的方便,并不是为了建立什么现象,而是为了建立观修者所缘境的自性。
弥勒瑜伽行的三种自性相:
一是遍计自性相为不净。
二是依他自性相为净不净。
三是圆成自性相为清净。
修行所观的一切相皆不出这个范围,此为一切观修行人所依的基础。
弥勒菩萨瑜伽行所说唯识,并不是要对心做什么分析,而是为了观修需要而建立的应执生法。所缘境为所取,心识为能取,所取境既有不同位的差别,能取识自然有不同位的差别,唯识所建立的理是这种差别的相。
唯识是从不净位转向清净位的过渡,即净不净位。这一中间过渡环节正是从无明众生转向证悟解脱所修的道,非常重要和关键,在《成唯识论》中,将唯识位分为三位:住唯识性、实住唯识性、转唯识性,这就是不同位、道上的分别。
如来藏是转唯识性的果。转依果有二: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成无上觉,即转分别意识心的分别知为无分别智的心性本觉。成立唯识,即是为了证得二转依果,这是“唯识”的建立所在,是为自情证二转依果而建立起来的道,转依果由“唯识”的修证而得证。这个转依果的所依,名为“唯识真如”,是心性自体、圆觉自体,这是生死涅槃的所依,也是如来藏。如来藏是生死涅槃之所依,如《宝性论》中云:“证行有差别,凡夫圣者佛。如实见言者,都见如来藏。”
《圆觉经》云:“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是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她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未世众生,依此修行,不邪见。”
这是讲如来藏体本为虚空性,恒常不动。佛在因地修行时,依圆觉性证悟菩提证悟圆觉体性,未有一个实有的证悟者,无有一个受轮回生死的实有者,生死涅槃的所依是如来藏。如来藏体性空,有如虚空,无有形象,只有圆明觉性,不生不灭,没有知和见的分别,是真如法界的自体性,究竟圆满。了悟这一点,才是“觉悟心地法界修行”。诸位菩萨因此缘故,在于圆觉明心的修持时应发起清净无染之心。未法时代的众生依照此法修行实证,就不会堕于邪见,如来藏为瑜伽行的果是生死涅槃的所依。
如来藏由转阿赖耶而现证心性本来清净,转并非否定阿赖耶的成立,所以不坏世俗。而本来清净是心性实相、胜义,否则如来藏只是涅槃的所依,而非是生死轮回的所依,这是中道,不落于世俗和胜义二边。
法相建立有三自性相:遍计自性相,依他自性相,圆成自性相。
悟入遍计自性相好是知所应知,悟入依他自性相是知所应断,悟入圆成自性相即是知所应证。这即是依法相而修证的三个层次。
悟入三自性相的次第,是由遍知而所得、由遍断而离所现、由证得而现证无二。这是在修证中以三无性,超越三自性相。
三无性为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其所无,为无三自性相的自性。
从相无自性性来观察遍计自性相,从而现证其无自性,如此遍计,这种修证即知其所应知是为遍知。
由生无自性性来现观依他自性相,从而现证其无自性,如此他起性,这种修证即知其所应断,是为遍断。
由胜义无自性性来现观圆成自性相,从而现证其无自性,如此圆成,这种修证即知其所应证,是为证得。
我们清楚了三自性相都无自性,蕴处界一切法可以成立为法相,却不能成立为有自性相的自性,这里包括了轮回涅槃一切法。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