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序
释经题
译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法会缘起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序
释广超
《圆觉经》中的“圆觉”是“圆满觉悟”的意思,此经是宣讲圆满觉悟的经典。根据佛法,修行者的觉悟,有圆满与不圆满的差别,佛的觉悟是最圆满的。
《圆觉经》所阐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圆觉,每一个法都遍满法界,而觉也遍满法界,称为圆觉秒心。觉,不只是一般众生的见闻觉知,即使你认为没有思想的一切物质——能量的聚合,都是觉性的流露,这些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众生与佛都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于六根的境界,不相信自己是佛,不过,即使在众生认为自己迷惑的当下,其实也不曾离开过圆觉妙心,因为圆觉遍满法界。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体系:唯识、中观、如来藏。《圆觉经》是宣说如来藏体系的经典。如来藏的教法,认为如来藏本有,这个见解被近代佛学研究者批评为等同印度的梵我见,换句话说,他们否定这类经典是佛法,认为是后期大乘佛教论师所说,愿因是如来藏经典比较后期流传出来。然而,中国佛教历代禅宗祖师,最推崇如来藏教法:同时,藏传佛教教派中,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等四派的修行者,都一致推崇如来藏的见解,认为是修道者最了义的见解。对于如来藏这两种相反看法,我个人认为,学佛者应当以修行人实修体验的结果为依据;至于佛学研究者,由于他们研究经论不是以修行为目的,因此,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不适合作为修行者抉择佛法的依据。
唯识宗依各自有的阿赖耶识来建立宇宙人生的因果,并且以转识成智来说明解脱及成佛的道果。中观则以二谛解说缘起性空,多说破邪见,少说道次第。而如来藏教法的重点,是直显佛的智慧及其所证悟的境界,利根的菩萨都知道佛所证悟的法是不容置疑的,正如经文所说:“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佛的觉悟绝对不是思想体系。因为如来藏是菩萨的法门,对于利根的菩萨,已不须宣讲唯识的转识成智,也没有中观的破邪显正。在阅读本经时不应把它归入那一宗,那一思想,应当像尊敬佛一样,敬重本具光明、遍满法界的自心。
当你阅读这本讲记时,别忘了当下这一刻的心,正自导自演自看妙心,既是心的幻化,也是业力因果精彩演出“我在读经”。你!这一场又伟大又微妙的戏,既是不可思议的业报,也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导演叫妙心,主角叫凡夫。
当你一页页翻阅时,别忘了,不是书的内容不可思议,而在一个更深层次上,是你,演得那么不可思议!
2002年12月2日于新加坡翠岩精舍
叙缘起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晚,我应大众学佛研究会的邀请,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在座各位有很多都修密宗红教的大圆满,此经所阐明的教法与大圆满的相同,所以我讲解它。这部经是属于比较深奥的经典,经中的一些简单的佛教名词、义理,我将不作解释,当成你们已经学习过,也明白了,所以初学者听来比较困难。佛为众生讲法是因人而异的,这部经不但是为菩萨所讲,而且也同其他的大乘经典一样,不是在人间讲的,菩萨与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与智慧,绝对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这类佛法唯有靠菩萨从人间以外流传到人间,所以信仰大乘者应当相信,除了人间有菩萨道,还有超出人间以外的菩萨教法。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思想体系,即唯识、中观、如来藏。这部《圆觉经》是属于宣说如来藏的经典。此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宗(禅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近代日本学者认为此经是伪经,理由是其内容可能是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撰写而成。其实台湾也有著名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本经的闻法众:圆觉法会不在人间,法会的参与者都是大菩萨,这部经所阐述的佛法义理是佛的境界,所教导的修法是人可以修学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依这部经典来修学。然而我们要明白,此经是以佛的境界来解说世间现象以及修道。为什么我要做此申明呢?因为佛在人间说法,是依据人的境界,即人所知的法来说,但是《华严经》、《圆觉经》等这类的大乘经典,是以佛的境界来说的。
本经的佛法义理,是佛向大菩萨讲佛的境界,我们看此经是高攀了。但是,在经中描述诸菩萨慈悲地为我们向世尊请法,可见佛菩萨们总有善巧方便,用语言音声引导我们入佛知见,告诉我们佛的境界。有缘读到此经,是宿世已种善根,绝非仅是今生的因缘,希望看本书者都能法喜充满!
释经题
在未讲经之前,本经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什么叫做“大方广”?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份分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方广经,也称为方等经。简单的说,“大方广”即是一切大乘经典的通称。因为菩萨道的修行非常广,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所以叫做方广。“大”是无上无比的意思。“大方广”是指大乘菩萨道的经典。
《圆觉经》中的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觉即是圆满觉悟的意思。根据佛法说,修行者的觉悟,有圆满与不圆满的差别,唯有佛的觉悟是最圆满的;此经是讲圆满觉悟的经典。
“修多罗”是梵语Sutra的音译,尊重故不义译,就是“经”的意思。所谓了义与不了义,大小乘佛教对此有不同的诠释:依小乘的教理,凡是跟修道、解脱有关的佛法义理就是了义;如果跟修道、解脱无关的佛法义理就是不了义。在大乘的经典中说小乘教理不了义,因为大乘是以修菩萨道为修道的目标,小乘的教法不能让修行人完成菩萨道,所以被归为不了义。大乘佛法本身也分为了义与不了义,阐述实在有生死、有涅槃的教理,就是不了义;阐述生死、涅槃都平等,没有差别的教理,那是了义,余者是方便说。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的“了义经”,就是要申明此经是大乘的了义经典。译者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大唐”是指中国唐朝。“罽宾”是国名,位于现在北印度的克什米尔一带,唐朝称它为迦湿弥罗。
“三藏”即是经、律、论;“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的法师。这位精通经、律、论的法师德号叫做佛陀多罗,汉译为觉救。《佛祖统记》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佛陀多罗,在中国第一座寺庙——洛阳的白马寺翻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不论大小乘经典,经文的开始都安放“如是我闻”四个字,以让后学佛法者生信。大小乘佛教都同意,阿难尊者所听闻的经典有些不是直接从佛陀那儿听闻到。原来,当佛成道出世度化众生的时候,阿难尊者年纪还小,后来佛回国弘法,才度阿难出家,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阿难尊者并没有听闻佛讲法。因此,大小乘佛教都认为:虽然有些经典不是阿难尊者从佛亲闻,但是尊者还是从其他的佛弟子听闻来。佛在世时,并没有立刻以文字来记载经典,而是佛涅槃后才多次以口头传颂方式收集(结集)成经典。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阿难尊者念诵出来,其他的阿罗汉在旁边听,确定是正确无误的,才记录下来。当阿难尊者念诵时,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这是佛规定的,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要这样说的。当佛即将涅槃时,阿泥楼驮比丘要阿难尊者请示佛:“经典前面应安何语?”佛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虽然大乘经典也有“如是我闻”,但是小乘部派依然不同意是佛说的。原来小乘经典是由上座部五百罗汉在耆阇崛山窟内结集经典,当时有非五百罗汉的其他大众比丘在耆阇崛山窟外也结集经典,于是上座部比丘不承认大众部比丘所结集的经典是佛说。传说大乘三藏是由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等在铁围山结集,然而小乘部派不承认菩萨所结集的经典是佛说。
一时,婆伽婆。
“一时”是泛指某一个时候,即是指说法的时间。中国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史官,专门记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国号、建国多少年、发生重大事件的年代、时间都清清楚楚被记载在史书上;印度人不注重历史,没有记载历来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所以时间不能确定,只泛称一时。
“婆伽婆”是佛十名号之一,义译为世尊,指说法主——释迦牟尼佛。婆伽婆是梵文,以含多义,所以不作翻译,保存它的原音,其有六种意思,即:炽盛、自在、端严、名称、吉祥和尊贵。今就其本义,略述两点:一、婆伽婆是巧分别:佛能善巧分别诸法相,即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无不彻底通达,了了明达,虽说一切法相,而不违第一义谛,所以称为巧分别;二、能破:众生无始以来,受了根本无明以及烦恼的蒙蔽与缠缚,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唯有佛彻底断尽一切无明烦恼,真正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尊称佛为婆伽婆。婆伽婆不是佛教独有的称号,印度的外道也把他们的祖师称为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佛进入一种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的定境界。三昧是三摩地的简称,就是心定在某种境界里,正受是定中的乐受,三昧正受即是佛在定中自受法乐。什么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神是莫测,通是无碍,大光明是智慧,藏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体;即是佛进入遍满大光明的境界,在这境界中所有的放光变化,都是佛的种种神通能力所变现的。“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如来是佛十名号之一,即是不动而来,“一切如来”是指一切佛。“光严住持”中的光是光明,严是庄严,住持是安住在里面;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庄严的境界里。“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上面所阐述的光明境界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阿罗汉、菩萨等一切众生本具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不但诸佛与一切众生皆有,万法也皆如此。意思是说,万法本来就是光明庄严、清净圆觉。
根据大乘佛法说,诸佛都在常寂光土,这是一种光明的净土,里面没有无常的物质与身心等变化,所以称为“常寂”。“寂”是寂静不动的意思。此即是一般大乘经典说,唯有佛在这寂灭光明净土中。然而《圆觉经》说此光明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所以经中说“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这光明庄严、清净圆觉本质,在大乘经典中有多个名词,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称为法界。大乘经典说,世间万法,并不完全如我们所见的,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是光明的显现;而我们在光明显现的境界中,生起分别、执著,生起种种烦恼,看到种种事物,在里面生起种种贪嗔痴。这里我暂时说成“佛在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境界里”,因为众生是以我,以有形的境界来认识一切,当然也认为佛的身心在光明的净土里。但是,佛智知道身心与世界是智慧的光明显现,光明与所显现的万法是无二的。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对此清净觉地,众生迷惑时见到的是身、心、世界,都是生灭的因果现象。在佛的智慧看到身、心本来没有生灭,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可得,本来平等,没有各别的法,也没有法与法的差别相。“本际”是指它本来就是如此。
“圆满十方”,我们认为身、心只是在我们的身心里作用,在佛的智慧看到这身、心、万法的作用是遍满十方,所以说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不二”,当我们分别世间的任何东西时,就会把本无差别相的法界,分开为两边叫做二。最初是分为心境两边,即是能知心与所知境的对立。进一步以心分别所知境中的种种事物,如:好坏、高低、大小、多少等等。在第一念分别时,执取能知的心是我,同时执取所知的境界身心为我所有,及身心以外的世间为非我。第二念分别时,以思维的心去观察所知的境界中的相貌名言与是非、好坏,最后更加上贪嗔痴等烦恼,一旦有这些分别,就是有二。在佛的智慧中,这些都没有差别相,叫做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就是没有差别相的境界。就是说,不二的光明显现不二的境界,佛在光明庄严、清净圆觉境界中,所显现出来的净土,皆是光明、不二、清净;当众生以不同业习执取分别时,即出现有身、心、国土、世界等等。众生迷惑于所显现,于是以为有佛在不同的净土里,本经说“现诸净土”,即告诉我们,不是有佛在净土里,只有不二的显现;有缘的众生感应到此显现,却看成有佛在净土。我以放映电影来做比喻:放映机的灯光,透过影片的底片,射到银幕上,就看到电影在开演,一直到散场为止。如果以光明来看,那只不过是光明照射透过底片而产生影像,但是在观众来看,那是一出高潮起伏,情节多变的戏,原因是观众只看透过底片后射到银幕上的光影,不理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实光是不二的,底片后的光只是被底片过滤了形成光影。我们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来看,那是光明的显现,里面并没有众生与世间,此光明显现于众生前,被其六根过滤而形成他所知的身心世界。
上面所说的“身心寂灭,平等本际”,众生以六根来观察,就看到有身心世界,自己在里面活动。在佛而言,并没有实在的身、心、国土的种种差别,全是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境界。比方说,佛在娑婆世界示现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成佛……这一切身、心、世界的现象,在佛而言,是不二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差别,佛也清楚知道众生迷惑于心境现象,看成是真实的身、心、世界。“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众生以为有佛在各个国土出现不同身、心,然而在佛看来全是光明圆满十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头就有境界差异的问题:当以人的境界来看,如果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站在你面前,你所看到的佛就是拘泥于这狭小范围的身心,虽然佛放光令一些天人、鬼神看到佛,你却不一定能看到。犹如电视台发射电波,虽然电波处处传播,只有调准该台频率的电视机才能收视。就是说,佛所显现的身心,是随着有机缘感应到佛的众生,其境界中就有佛的显现被他看到。此大圆觉的显现本是不二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显现,显现于众生取相的境界,本来不二无相的显现就变成有相的幻化,佛的圆觉妙心本无方所地处处显现应化,众生以六根观察如此无方的处处显现,于是觉得佛的身心作用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佛可以随顺众生而显现在众生所在的世间,而且还可以显现不同的净土,在大乘经典称此神通妙用为示现。如此神通变化的当下,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这有如太阳光,没有选择的普照一切。因为这光明庄严、清净圆觉不二的显现,就是无所不遍的圆觉妙心。由于佛觉悟到这圆觉妙心无所不遍的神通境界,因此佛所度化的范围不只是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此地球是在娑婆世界的范围里的小小世界,是一个日月的范围。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范围,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娑婆世界的范围。极乐世界是单一的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只须以单一的报身就能度化极乐世界的众生。而娑婆世界是多重世界,在多重的三千大千世界里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佛都会去度化,所以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必须以千百亿化身去度化众生,各处的众生只见到佛的某个应化身与他同在生死。菩萨的神通则能见到佛于各处现千百亿化身,然而对佛而言,是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所显现的净土里,还有十万位大菩萨赴会。“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是指发心要度化众生,要成佛的有情。菩萨的觉悟可以分成十等级,即是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摩诃萨”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依十地经的说法,菩萨摩诃萨至少是初地菩萨。“十万人”,是约举其数,不一定准十万人数。而此处所列举的大菩萨都是十地菩萨,其名字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都为诸菩萨的首领。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里的“眷属”并非一般眷属,是指有修持的徒众。这十二位上首菩萨各有徒众围绕。这些菩萨也进入了三昧,然而菩萨所进入的三昧跟佛的不一样。即是佛先入神通大光明藏,然后在此不二境现诸净土,菩萨们才在佛的净土里现身赴会。就是说,在大光明藏中是没有所谓众生、佛……种种境界的差别的。佛随顺凡夫的境界以应化身出现,随顺菩萨的境界以报身出现于报身净土,于是菩萨们见到佛在净土里放三昧光明,才来集会。菩萨们也知道此净土与三昧是本来不二的清净圆觉心所显现。所以诸菩萨与诸眷属同样入此三昧,以这三昧显现光明境界而赴会,“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与佛同住此三昧所显现的净土法会。
本经的会场是在佛所显现的光明净土,闻法众是大菩萨与其眷属,并且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胜会,人间不可能有,罗汉无法赴此胜会,凡夫更不用说了,所以此经不可能在人间结集。我们有幸在人间得闻此经,不可盲目听信学者认为此经是伪经,应当先听闻其他经典,提升自己的智慧,再来看此经。到那时,你必定会赞叹佛法甚深微妙,法喜充满。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