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轻松学佛法摘要:佛学篇 一

发布时间:2024-08-05 05:00:05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轻松学佛法摘要:佛学篇 一

四重恩
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么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后才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师恩」,佛菩萨是老师。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不能忘记。如何能报父母恩?自己成圣成贤,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报父母恩。佛家谚语常讲:「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们不能成就,怎么能报父母恩?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过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若不是老师的教导,我们怎么知道世间有佛法?怎么知道世间有圣贤的教诲?所以,老师的恩德比父母还大。
第三是「国家恩」,从前讲国主恩,你没有国家,你在今天这个社会没有国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没有国家保护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稳。古人讲「食毛践土」,我们生活所需是这个地上生产的,来供养我们这个身体;我们居住在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对我有恩,所以,要知道报恩。
第四是「众生恩」。一切众生对我有恩,为什么?人是社会动物,离不开人群生活。我们吃的东西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织的,所有社会一切大众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有恩德。古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才是个人。如果你不知恩,不知报恩,说老实话,连畜生都不如,因为畜生都懂得报恩。
由此可知,忘恩负义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知恩报恩是「行好事」的先决条件,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里面,到什么地位的菩萨才落实知恩报恩?《大智度论》说,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以上主修的课程,所以二地菩萨才真正落实了。
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占了两句,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古大德、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确实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涌泉为报,对于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佛菩萨,尊称他为法身大士。
而「上报四重恩」,我们要拿什么报恩?「愿以此功德。」如果你每天认真修行,那是功德;若是敷衍塞责,你念回向偈就是自欺欺人。这一定要晓得。
(节录自「净宗学院培训目标」21-112-06.21-112-07)

普贤之德
古德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种做法确实是有根据的,就是根据《无量寿经》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这一句在净土宗来说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贤之德。
大乘经论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注意,那个「圆」是指圆满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这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从下下到上上统统修的是普贤大士之德,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着普贤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根据,我们从经典里面找出来了。
(节录自《无量寿经菁华》2-18-01【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感应道交
佛法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三宝自然就加持。感应之事,无关乎聪明愚笨。譬如佛在世时,有一位周利槃陀伽,可谓愚笨之极。教他念「条帚」两个字,念「条」忘了「帚」,念「帚」忘了「条」。佛很有耐心,教了很长的时间,他才把「条帚」两个字记住,后来证了阿罗汉果。问题在于你肯不肯真心去教,是否有耐心去教,哪有学不会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具足万德万能,怎么会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自己没有信心,这是最大的障碍,不相信自己能学得会。所以,大经常讲:「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疑生信。
(节录自21-112-07【行好事-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同事摄
四摄的前三条:布施、爱语、利行,皆可以学,唯独「同事摄」这一条要有真实的定慧,方能学习。「同事摄」,就是一般讲的「和光同尘」。譬如你的朋友喜欢跳舞,邀你同跳,若你有定有慧,就可随缘与他同事;若无定慧,就不能与之同事。所以,同事摄是法身大士方能做到,因为法身大士无论在什么环境,心地是清净不染。你喜欢跳舞,他跳得比你好,可以做你的老师,你就会佩服他、尊敬他;然后他才教你佛法,这就度众生了。由此可知,「同事」是随顺世间人的爱好,而循循善诱的一种度众生的方法。若定慧不具足,身心世界没有完全放下,善事可以同事,恶事即使有心也决不能同事。
而法身菩萨是善恶都随缘。《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示现愚痴,善财童子参访他,与他同事。伐苏蜜多女示现贪欲,甘露火王示现瞋恚,杀人不眨眼,但他们在境界里得真清净,一念不生。若非法身菩萨,决不能与之同事,若与这些人同事,没有不下地狱的。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甘露火王做这些事是成无上道,不会堕地狱,他们是在境界里修清净心。所以,到那个境界,「淫怒痴」即是「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们不是法身菩萨,「淫怒痴」就是三恶道,「戒定慧」是四圣法界,这两个境界迥然不同,因果不一样。法身菩萨契入一真法界,妄想、分别、执着全断了,所以「淫怒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们有「我、你、他」,有分别、执着,随顺「淫怒痴」,决定堕三途。这必须要清楚、明了。
(节录自21-112-07【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菩萨
「菩萨」是梵文音译,古译为「大道心众生」,意思是志在求了生死出三界、求作佛作菩萨,发这种心的人是菩萨。

玄奘大师将之翻作「觉有情」,翻得更为贴切,意思是有情凡夫;换言之,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而菩萨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就是菩萨觉悟,一般人迷惑。迷惑就是凡夫,觉悟就是佛菩萨。觉悟有程度上的不同,于是有大菩萨、小菩萨,因此菩萨的阶位有五十一个。初信位的菩萨觉悟了,他要是不觉,他不信佛;真正信佛的人是菩萨。我们有没有信?很难说,你要是真信了,你就是菩萨。
(节录自21-112-09【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不坏世间法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是经教。但如果经教涉猎得再多、读得再多、听得再多,不能依教奉行,还是会堕落。真正能帮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往生佛国的,这是真实学问。所以,世间事我们还要不要做?要做。「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要认真做,做出好榜样给世间人看。学佛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学佛真正能够为社会、为众生服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做再多好事不居功。不要说「我做多少多少功德」,你有这种念头,对你往生就产生障碍。有这种念头,来生就脱离不了六道,只能在六道享福而已。
(节录自《华严经》12-17-612【决择意化】)

佛菩萨
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萨是人,也不是神仙。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定义。「佛陀」是古印度梵语音译的,意思是智者、觉者;换言之,此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觉悟明白,没有丝毫疑惑错误。「菩萨」也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正在求觉悟,也有相当程度的智慧觉悟,但是还没有圆满。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搞清楚,才晓得原来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都是佛陀教学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罗汉,这是佛教四个学位的名称。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大意》19-15-01)

三世怨
现今世界上,大富大贵之人,做总统的、做国王的,拥有亿万财富的,过去生中都是在佛门修大福报。但是他们着相修福,这一生福报现前,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进修;福报大,造业大,这一生福报很快就享完。他们没有智慧,没有遇到善知识,「迷而不觉」,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福消得厉害,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几二十年就消光了。福消了,罪业现前,来生就到三途恶道去了。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忘记修福,造罪业,福享尽了,罪业使第三世堕落。这是佛在经论中无数次的警告,提醒我们。
(节录自《华严经》12-17-612「决择意化」)

三种真实
《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三种真实。「住真实慧」是自利。「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是自受用,即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惠以真实之利」是他受用,就是惠以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利益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无私的大爱,爱护一切众生,就是「惠以真实之利」。一切众生包括植物、动物乃至矿物,再扩展到自然现象,这些全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
《无量寿经》是一部难得的好经,我们细细去读这一部经,思惟经中的义理,明了佛对我们的教训,然后再看这个世间各个宗教、古圣先贤,他们的心行、言语其实都不离《无量寿经》。说法、做法尽管不相同,原理、原则决定是一致的。于是我们肯定,他们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示现。于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级的行门,我们修学也轻而易举。这个最高的修行就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我们对于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与恭敬一切诸佛没有两样。
(节录自21-94一切众生皆成佛)

六根
我们的六根是工具,好比我们用的电器一样,每个电器有不同的作用,但它的能是相同的。佛讲,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见、闻、觉、知是心,不是眼耳鼻舌,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不一样,作用就不相同。譬如电器,电流在哪一个工具上,就产生不同的作用。由此可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工具,心识是相同的,是一个,决定没有错误。
(节录自《华严经》12-17-327【无量诸佛现世间,普为众生作福田,福海广大深难测,妙目大王能悉见。】)

本觉本有
「发起意化」,就是要知道帮助众生发起宿世的善根。我们一定要肯定一切众生都有善根,佛法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诸佛菩萨的言词是多么肯定!中国古人也是非常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善根、佛性,这是本有的。不觉是无明、烦恼、妄想、执着,这是本无的。本无的,决定可以断除,断不掉是你不肯断,你要是肯断,立刻就可以断。本有的,决定可以证得,因为它不是外来的。
换言之,十善业道是你本有的,十恶是本无的。六波罗蜜是你本有的,六波罗蜜的反面是六种障碍,那是本无的。布施波罗蜜是你本有的,悭贪烦恼是本无的。持戒波罗蜜是你本有的,恶业是本无的。忍让是你的性德,你本有的,嫉妒瞋恚是本无的。精进波罗蜜是自性本具的,懈怠懒散是本无的。禅定是本有的,散乱是本无的。般若智慧是本有的,愚痴无明是本无的。从这里就建立信心,本有的,我一定可以恢复,我可以证得;本来没有的,我决定可以断除。而本来没有的,为什么现在这么难断?习气!你被这些不良恶习气熏染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感觉得断烦恼好难好难!其实觉悟明白的人不费吹灰之力。由此可知,难与易关键在于「觉悟」。你觉的程度愈高,断烦恼、证得自性的性德很容易;你觉悟的程度不高,你断烦恼、证性德难!
(节录自《华严经》12-17-612【发起意化】)

四净德
「四净德」:常、乐、我、净。「常」,永远不变。「乐」是真快乐,决定没有苦,苦乐忧喜统统没有是真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乐,不是真乐。「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不沾染。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1【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毘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禅定
「禅定」,外不着相称作「禅」,内不动心称作「定」。再说明白一点,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是禅。外面境界是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你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不起贪、瞋、痴、慢,这是定。外不着相不是对于外面境界相一无所知,而是样样都清楚明了,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偏在一边。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7【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四摄六度
佛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十个纲领,就是「四摄六度」。与自己最接近的是家庭、夫妻,夫妻如何能好合?修四摄六度。四摄六度用在一个家庭,就是儒家讲的「家齐」;用在社会就「国治」,社会安定繁荣;用在世界就世界和平,即儒家讲的「大同之治」。
我们何以做不到四摄六度?一是自己的学养不够,但这不能怪自己,因为我们没有接受到这个教育。古时候孔老夫子、释迦牟尼佛、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一生就从事于这个工作,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大家,让大家明了。
四摄六度是性德,不是佛发明的,本来如是,我们不能做到就是自己错了,违背了性德。王阳明先生讲「致良知」,良知是心性里本来具足的。我们本来的行为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用宗教的话来说,就是与神、上帝完全相同,现在何以不同?迷失了自性。
(节录自21-94一切众生皆成佛)

甘露
何谓甘露?传说这是天上的一种饮料,这个饮料喝了之后会长生不老,所以称之为「甘露」。古德用甘露来比喻佛法,说佛的教法是甘露法,这个比喻一点都不过分。佛法确确实实让我们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槃境界,大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使我们永远脱离烦恼。永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得清凉自在。烦恼从何而来?从迷失本性而来。这个东西本来没有,是因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产生烦恼。
(节录自《华严经》12-17-324【汝观如来性清净,普现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凉,众苦永灭无所依。】)

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是耐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能忍耐,绝不急躁。《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大事业要有大的耐心,小事业要有小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我们常讲众生这么苦,佛菩萨为什么不来?佛菩萨很有耐心,他在等待,因为现在来没有用处,大家不听话。等到大家喜欢听他讲话,喜欢依教奉行,他就来了,即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节录自21-88)

法身
「法身」。「法」是万法,即一切法,包含宇宙之间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现象、一切因缘果报,这里面分类有动物、植物、矿物,除此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法的意思太深广了,这是一个代名词。所以,佛法无边是真的,为什么?法无边。何谓「佛」?觉,对于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法身是什么意思?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禅宗大德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说出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意思显示他证得法身,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而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就是证得法身。这个身有生灭,而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以法为身,法确实是身。怎么是身?所有一切法,连这个虚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法身。法身坐什么道场?法身是「非坐而坐」,无所不坐,这是法身道场。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12【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观自在
佛、法身菩萨何以这么自在?《般若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观」就自在了。何谓「观」?离妄想、分别、执着是「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没有观。观是智慧,没有观是烦恼。我们用烦恼面对外面的境界,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烦恼、情执,所以我们虽然学佛,天天也听经,但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功夫不得力。如果我们真肯学,舍弃妄想、分别、执着,用观照,功夫得力了,就提升到「观行即佛」。你的观落实到生活上,生活是行为,就是观行。你的功夫真得力,所学的东西都能用上。再往上提升一级是「相似即佛」,这就出了六道,到达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相似是有一点像,但还不是真的。还要再向上提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就称为「分证即佛」,这时你是真佛了。虽是真佛,但还不圆满,古人比喻这像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是真月,但还不是十五的月亮,没有圆满。但只要是真的,就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法身大士。
我们要把自己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修行才真正上轨道。如果永远住在名字位,就无法脱离三途。只要提升到观行位,就决定不堕三途,你在六道的三善道,不会堕到恶道,而且三善道决定在人天道,也不会堕在阿修罗道。「观行」,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可以做,这是落实「观行」。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29【汝观如来自在力,十方降现罔不均,一切众生咸照悟,此妙光明能善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