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发布时间:2024-12-15 05:02:17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人食五谷杂粮,生气是常有的事,如果说谁一辈子不生气,那是骗人哩。除非是修行有定力、有修持的人才能不生气。

然而生气又分两种情形,一是生一肚子气,过后一下就消气了;另一种是生一肚子气,几天几夜都不消,气得肝疼、气得胃疼,甚至不吃不喝。其实人生在世,能吃则吃、能喝即喝,何必自己作践自己!俗语道:“天宽地宽,不如心宽”。

每当要生气的时候,想一想生气了有什么好处,多为别人着想,从别人的位置去考虑问题,生气了可以改变什么吗?不能。只能让事情更糟。更重要的是,生气对自己身体不好!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怒一怒(气一气)少了数(指岁数)。要想让自身能够达到遇事不生气的境界,就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善于安抚情绪的心灵。当您因一时气愤,而控制不住怒气的时候,口中念阿弥陀佛

心中想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多么“慈悲”呀!我们对众生又如何呢?怒气很快就消了。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无忧伤。让他三分何等清闲,忍耐一时便是神仙。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到处有是非,不听自然无,有人问我红尘事,摆手摇头总不说。需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持富欺贫之人不可交他,面是背非之人不可用他,不知进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欺骗之人不可惹他,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饮酒不正之人不可请他,时运未到之人不可欺他。不识高低之人不可睬他,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但凡世人,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笑我、量我,我将何以处之?

容他、凭他、随他、尽他、避他、怕他、由他,任他,再过几年看他。太上曰:天神共怒,王法难容。近报在他自己,远报在他儿孙。识破世情争什么气。不敬父母修什么德。不遵圣贤读什么书,不敬先生教什么子,不肯吃苦了什么业。不知礼仪为什么人,心肠不好念什么经,不敬师父修什么佛。自私自利念什么佛。没有菩提心成什么佛。心存是非打什么坐,不信因果坐什么禅,名利心重持什么戒。不明佛理度什么众,文字戏论露什么慧。内心不觉了什么死,识破乾坤认什么真。今日不知明日事,人争斗气一场空。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门治嗔。慈悲心广大,便不会生气。认识到荣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会生气。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觉的。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会生气。而“忍”法是被动的。有人爱美,你告诉她生气会变丑,她便不生气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气,而是不敢生气,忍着来的,这种不生气法,虽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时候,人的生气,非为大事,而是为芝麻小事,或为一句损人的话,或为一下无意中的相碰,或为几元钱。而生气的结果,却是互相打架、杀人,甚至战争。想想这些,实在不值得。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为了工作,或为了什么。其实,不见的。尊严、工作无须也无法用生气去捍卫与保障,不生气难道就不能捍卫尊严保障工作了吗?

清代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诉说邻居把院墙向他家方向扩张了三尺,双方争议,相持不下,请张学士作主。张殿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宋代有个法演和尚,奉命掌管磨坊,一切收入,统统上交寺院,有人对此不满,就到方丈和尚处诬告法演整天饮酒食肉,把公家的钱花光了。法演知道后,也不生气,就真的买肉沽酒,故意悬挂于院内的显眼处。一天,方丈和尚忍不住了,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争辩。方丈生气了,要他走人。他平和地说:好,待我把帐结清。不日,他向方丈辞行时,向寺院奉上磨坊的收入30万贯,一分不少。方丈这时醒悟,法演是受小人陷害,便予挽留,命为首座和尚。

佛教把爱生气的人,比作阿修罗。阿修罗的暴怒与难于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谁愿作阿修罗呢?心要放宽、事事发慈悲心,认真修行、老实念佛专修专念一句佛号求生净土。阿弥陀佛!

摘自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