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像大海中寻找如意宝。要想找到传说中的珍宝,就必需同时具备笃定的信念、正确的向导和勇敢的担当。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找到宝藏,反而会迷失在无尽的苍茫中,用一生去感慨人生的短暂、未圆的理想和佛法的浩瀚。
20多岁时读到一个帖子,作者说:“如果自己蹲在家里网上搜,什么都学不到!我学这些跑到印度、藏地等,跟过美国老师、中国老师、印度老师、法国老师、德国老师,还有一些一时想不到的老师……”
“上山下海才学成这样,你们以为自己在家动动鼠标,点点网页就能学成吗?别做梦了好不好,实际一点,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那天读完以后,我怅然若失。虽然心里不想认输,可不得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知识如同海洋,在浩瀚的洋流里,凭借我有限的人生,可能连真理的影子都摸不到。随后在莽莽撞撞的求索中,盲龟钻木般地加入了三级修学,在学到“成佛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时,突然让我生起了一种“能得”的信心和“必得”的信念。感受良深,如获至宝!
第一、目标明确:做任何事,都要先满足“目标明确”这个基本条件。如《太子寻宝记》中记载,善义王子为了救拔贫穷者发愿去海中寻宝,如果缺失了这个目标,即使太子再努力,都不可能找到宝藏。
第二、方法正确:有了目标之后,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就像善义王子虽有愿望,但也必须依赖老商主作为海洋向导,才有可能最终得到蓝色的如意宝。否则单凭一己蛮力,恐怕连大致的方向都找不到。
第三、方法完整:具备前两个条件后,还需进一步地完整执行。如果仅停留在发愿和计划阶段,而不去按向导的指引亲自下海寻宝,恐怕也是没有可能真正找到宝藏的。
通过思惟我想到:作为大乘佛子,第一:我要有明确的目标:“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就需要我同时成就“悲““智”两种品质,当“悲”“智”两种品质达到圆满状态时,即成佛。
除了成佛的确定性目标,第二:我还需要正确的方法,通过“菩提心”来成就“慈悲”,通过“空性见”来成就“智慧”。
而要究竟圆满“悲智”两种品质,第三:我就需要更加完整、具体的修学次第,必须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踏踏实实地精进修行。
在六度中,前五度为“方便”,第六度为“慧”。导师也非常肯定地说:“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这更加让我笃定了自己的信念:既不能“不重闻思”,认为仅修智慧就能成佛;也不能“轻视方便”,认为布施、持戒是笨人才需要修习的。
相反,我一定要按照步骤和次第:通过布施对治悭吝;通过持戒,对治三毒;通过忍辱对治嗔恨;通过精进对治懈怠、懒惰;通过禅定对治烦恼、妄想;通过前五度的修行,最终成就般若智慧。在整个菩萨道的修行中,还要将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当作自己成佛路上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践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将自己的世俗菩提心,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想到这里我也发现,其实三级修学中的两套模式,就是“方便与慧,缺一不可”。若我仅迷恋座上修“慧”,而不去座下行“方便”,就不能通过前五度来圆满自己的“慈悲心”。如果不具备真实无伪的“慈悲心”,最终我也不可能成就圆满的“大智慧”。
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曾经有那么一刻,我已经不抱有希望了。可是加入三级修学以后,我不但打消了“不可能”的念头,而且还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成佛的快速通道。在如此确定的成佛步骤面前,有什么理由不笃定自己的信念,珍惜暇满而精进修学呢?
为了弥补自己“方便”的不足,我发愿要以最快的速度加入辅导团队,在导师设计的服务大众模式中,时时刻刻用六度来检验自己的菩提心是否达标,用最真诚无私的愿力,尽未来际地陪伴一切有情,直至一切有情成佛!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