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后世习惯称他为弘一法师,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弘一法师的一生说坎坷不坎坷,说不坎坷也不坎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李叔同是怎样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变成一个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中年人的呢?按理说出家人,放名利舍妻儿,六根要净,弘一法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却放不下这样一颗心。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家族经营盐业与银钱业颇富,李叔同父名李世珍,晚清同治四年的进士,与李鸿章、吴汝纶同年会试,官至吏部主事,后不知何缘由辞官归家,继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李世珍从商,却为儒商,乐善好施,天津一代百姓都称他为“李善人”,喜藏书好读书,建有藏书楼名延古堂,内含4000余种藏书。
第三子的李叔同耳濡目染下,性格和其他许多方面类似父亲李世珍。李叔同的童年不是很幸福,父亲在他6岁去世,年长他许多的兄长文熙担任着他的教导任务。兄长给李叔同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沉默寡言的性格和严肃认真的习惯也是这时养成的。
李叔同六岁接受启蒙,七岁学仁孝处世精选书,八岁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古文典籍,涉及广泛,还练书法等技艺。总之李叔同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东西都看了学了一遍。一个人越缺什么越被压制什么,在产生自己的思想考虑后,就会出现激烈的反抗去争取那些东西。
晚清是中国千古未有之变局,李叔同接受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十五岁时“正经”学问他早早了然于胸,家中又是传统的书香巨富之家,所以有点类似不屑,相反对唱戏很有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开始了李叔同人生第一段异性情感,最终却是悲剧收场。
之后的青年时光里,结婚生子,四处求学,渐有成就,还东渡日本留学,学习美术。1916年学成已经归国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修养身心,顿悟佛法,开始走向剃度出家。李叔同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到“佛”,据传他出生时喜鹊口衔松枝,所有人都认定这是佛赐祥瑞,懂事后的李叔同将其携带身边终生不离。
李叔同很小的时候就因父母笃信佛教,就受到佛教的熏染,常在家里学僧人做法、念诵佛经。李叔同是中国的达芬奇式人物,被誉为旷古奇才,只要他本人学什么那就精通什么,高冷似张爱玲都对他膜拜。很多人对李叔同的了解仅限于《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可以说是他最通俗易懂的作品。
李叔同的剃度出家和母亲的病逝有莫大的关系,母亲上海离世,孝顺的李叔同想带着母亲回老家安葬。同父异母的兄长强烈反对也未能阻止,坚持千里迢迢扶母灵柩归家。丧母之痛让李叔同近乎崩溃,还将自己名字改成李哀,终身携带母亲遗留下的布雨伞,到哪都不忘带。
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却始终放不下一颗爱国之心。出家人四大皆空,与世无争,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危亡之际,李叔同没有袖手旁观,选择尽一份心出一份力。1938年厦门沦陷,日寇军舰战机时常轰炸袭击,弘一法师身犯险境,弟子丰子恺劝其避难。弘一法师淡然回道:“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倘值变乱,愿以身殉。
”日本海军舰队司令造访弘一法师,开口边说日语,弘一法师虽会说日语,说的也不错,却拒绝说,坚持“在华言华”,还被邀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弘一法师直接了当地拒绝了,明确表达自己很爱中国。弘一法师的晚年几乎都是在日占区度过,为苦难民众减轻痛苦。这些细微的小事情,是弘一法师爱国之心的表现,也正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弘一法师放下世俗名利,舍弃妻儿选择扳依四大皆空的佛门,最终却放不下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