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妙玉,作者用墨不多,前后也没有几次出场,但这个人还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第5回“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她名列第六。比起宁府十分得宠的重孙媳妇秦可卿高出许多,可见作者对她有着特殊的重视。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对她人生轨迹的全面勾勒。她出身名门,气质高洁,貌美出众,才华比仙。在“红楼梦十二曲”中却唱出她“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航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的悲苦结局。妙玉这个人物,不管在作者心目中是否真有其原型,人们不会去怀疑是纯属虚构而信以为真的。因她也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笔者将对其精神风貌、人格品位以及为人处事特点深入地作些分析。
强抑则狂的走火入魔。第87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慑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晃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
“坐禅”、“面壁”静坐是佛家修炼的一种功课。此时思想入静,一念不生,形体松弛,气如游丝。修炼有素者,可以长时间打坐或面壁。但妙玉可能修炼不到,坐禅出了偏差,走人邪魔。“坐禅入邪”在古今中外论禅文献中是有记载。相似的锻炼,如西方的冥想术(meditation),印度的瑜伽和我国的气功,练功者都有类似的偏差情况。气功所致心理障碍,与传说文化背景有关,是指操练过程中出现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的反常,本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目前我国精神障碍分类已将其归入“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赋予诊断标准及地位。对练静功时的走火入魔、气功偏差或气功病,已有较多的研究。坐禅类似气功的放松功、内养功,要求精神专注,全身放松、呼吸深慢。此时人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皮质处于内抵制相,而皮质下部分则因失去大脑皮质的控制而释放,活动增强。气功师解释练功偏差中的外动现象为“静极思动”观点相似。一些末梢来的刺激可以被放大,出现感知障碍和情感暴发。这在妙玉身上都有所表现。坐禅中她被声响惊吓,恐有贼来,察看时仅听到房上两个猫儿厮叫。只是虚惊一场。这是出现了“错觉”,继续坐禅中则觉得禅床晃荡,身子已不在庵中是“前庭幻觉”和“运动幻觉”。见到王孙公子、媒婆、盗贼、车马和刀棍,是“视幻觉”以及一些更复杂场景的感知综合障碍等。此时情感和言行也有相应表现:两手撒开,口中流沫,眼睛直竖、高声骂人,错认女尼为妈……经过安抚,天明才睡了。后请医看脉,判为“打坐入魔”。吃了一剂降伏心火的药,便稍稍平复。
以上是从大脑的功能状态,从脑生理活动规律来解释“坐禅入邪”的。但脑的活动还有精神(心理)层面,“走火入魔”也会透出其潜在的心理活动内容。说她“忽然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心跳耳热。”是怎么回事?原来那日午间,妙玉在惜春处下棋,适逢宝玉闯入,之间有些对话。妙玉听宝玉说她“轻易不出禅关今日缘何下凡一走?”忽然脸红,低头不答言。宝玉忙陪笑:“出家人比不得我们俗人,头一件,心是静的。静则灵,灵则慧——”说话未完,妙玉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地红晕起来。对青年男女间的这种接触,妙玉似乎已有所敏感,可能有些想入非非了。妙玉要回庵时,怕迷路,宝玉自告奋勇为她引路,两人路过潇湘馆,听到黛玉抚琴低吟,两人在外静听良久,其间还有评说,直至弦“蹦”声断,妙玉竟自走了,宝玉扫兴而归。
妙玉归去,掩了庵门,又把“禅门日诵”念了一遍。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说明她三更以前一段时间,坐禅心还算静。但被响声打扰,起身检查后,心就不静了。更“想起日间宝玉之言”,虽连忙收慑心神,但却无济于事,神不守舍,“走火入邪魔了”。所谓收慑心神,就是强行驱走杂念、心静下来。可此时她再也不能“断除妄想,趋向真如”了。坐禅寂的“寂”是孤寂、心神安静。
此时她再也做不到了。中医养生家认为:越是要收敛心神强行抑制、消除杂念,用“意”太过,却适得其反,强抑太过则狂了。说得更具体一点,妙玉的这些表现,正是她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里的一些欲念。也像做梦一样,梦境的内容,或许是其现实生活中的欲求,也或许是“日有所思”的向往,都表现出来了。而这些欲念,对一个修道者来说是不允许存在的。这个带发修行的女尼,虽过着清淡的庵堂生活,但她出家的缘由是自幼多病,修行得救。“判词”说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正值青春妙龄,头脑中就会有王孙公子。她这个栊翠庵的“槛外人”也不是生活在“花柳繁华世界”的“槛外”,而今还有公子(宝玉)闯入了她的“槛内”,他们近距离接触,个别活动、交谈,哪里能不使她想入非非呢? 这就是妙玉坐禅入邪的深层心理活动,日常受到压抑的情结。
这一回是高鹗所续,但其情节与前80回中曹雪芹的铺垫还是十分衔接的,写妙玉的性格,也前后一致。至于妙玉后来被劫的悲剧命运,那是在“判词”及“红楼十二曲”中已经预示的了。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还是抱有同情,而对其人格素质有所美化。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评鉴,这个人是得不了高分的。当然现今社会,没有心理障碍的人想学妙玉这种人的也不会太多了。
这篇文章除了对妙玉的性格及人生际遇作了分析外,更多用墨的是她的“坐禅入魔”。其实这样自我催眠、大脑入静而致的偏差是常见的。最典型的就是气功走火入魔。徐教授研究中医气功多年,发表过“气功态下的心身反应”,并有英文版向国外介绍。西方的冥想术( meditation)也会出偏,情况类似,均可参考本文处理。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