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了,为什么要祭拜祖先。清明的祭拜,和农历七月的超度,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农历七月叫普施,给孤魂野鬼,没有后代的,无主的孤魂做布施。让他们有得吃,有得花。佛教道教都会做大普度法会。但清明节要扫墓,是要缅怀先人,我们的祖先的恩德。祖德流芳。
现在人漂泊,动荡得很厉害,跟没有祖先观念有关。尤其是年轻一代。祖先中,有些是堕入恶道的,最古老的,一般都是神仙,或者修成圣贤的。拜祖先,就齐心,齐一家人的心。五百年前是一家,大家都有不同背景,家庭,凭什么能一条心。
就是靠祭祖。因为我们有共同祖先。所以中国人走到哪里,在出现灾难时,大家都会很团结。海外的华侨,尤其对祖国有眷恋,这就是祖先的信仰。你走到哪里,根就在哪里。南方有很多宗祠,就是祭拜祖先的。北方和中原地区,这些宗祠比较少。南方特别多,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几乎每个大村落都用宗祠。就是祭拜历代祖先牌位的。也是齐一个村的人的心。同一个姓氏,一个信仰,你走到哪里,根永远在那个地方。这就是礼法的部分。
中国人除了多学佛经的智慧以外,更应该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智慧。《道德经》的智慧,很适合中国大地这种农耕思想的土壤。一般来讲,环境决定人的思想,甚至决定一方人的思想。像印度的干燥的比较恶劣的环境,就诞生佛陀的苦集灭道的思想。东非等穆斯林国家,或者出在沙漠,条件更艰苦,就适合发展伊斯兰教的朴素思想,一切都是简单的。西方国家的环境,人思想简单,要跟人如何相处,就要靠上帝来定信用。就需要上帝来做保证的思想。中国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有三十二洞天福地,需要道家的思想。
很多人看不起农业,中国的发展,最健康的时候,就是农业最为发达时,才是健康的。现在社会灾难多,法律法规特别多,频繁,为什么?以前的国家是怎么管理的,就是靠家族,靠族长,靠祖先。好比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般都认识,每个人做什么,随便一打听都知道。要是做了坏事,小偷,也是全村人都知道。那就有道德的约束力。
现在在大城镇中,这个约束力就少了,住在大阁楼中,见面都不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认识了也不起作用。因为不同姓氏,没有共同的祖先。就造成互相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就导致相互的危机。城市里,吃喝嫖赌,种种恶习很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就缺少了礼法的约束。
人的安全感是有物质基础的,第一个,你要跟祖先有所连接。男的要扫墓,女的嫁给男的,女的就要认男家的祖先为祖先。现在很多人婚姻不顺,或者求子不得,都跟这一点有关。有些人根本不认婆家祖先,都偏向自己娘家祖先。这样子对双方祖先都不利,也会影响到婚姻上。有个人,她嫁了,但很少认婆家,也不愿意生孩子,觉得是为了婆家生孩子。她有这个思想,就导致婚姻不幸福。虽然很会赚钱,福报都往钱财上跑,没有往婚姻上来。这个要提醒女性朋友来注意这一块。
现代大家读书,都很少读这一块,哪怕你读到博士毕业,你也很少接触这一块。像以前还流行网上扫墓,这根本是不行的。现在人为什么这么漂泊,不定,心理没有安全感,总不知道自己去哪里。就是跟祖先没有连接上。因为没跟祖先连接上,就算进了佛门,但还是一样没有安全感。
但既然各位进了佛门,就跟各位讲佛门的真相。佛门比世俗更重礼法。因为你没有真正进来,所以你看不到礼法的部分。你要是真的进来,就知道佛门的规矩。这个礼法包括,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祖师堂礼祖。祖师堂,就是供奉历代祖师的,清明节也要扫祖师堂。从没有间断过。佛门规矩之严,你认了一个师父,就一定要听师父的话,师父叫你东,你就不能西。你看,我们现在太有自己的主见了,每个人都要当老大,你说家庭不苦吗。
礼法就是位置。这个位置是怎么定的?就是根据宇宙的真相来定的,男如天,女如地。一般来讲,家庭中,女的要听男的,小的听大的,这比较吉祥。这就是天和地的差别。为什么女的要听男的,这是《易经》中八卦的相来的。男是乾卦,女是坤卦。男人要有阳刚之气,女人要有阴柔之气。女的太强硬,女人就表现一个阳刚出来,家庭好比出现两个男人,就会吵架。那什么时候男的开始听女的呢,就是到了老了,女人就是最大的。好比红楼梦里头,最大的是贾母。很神奇,为什么不是男的,而是女的。这就是天道的平衡。
男女过了更年期以后,就性格转化,男的变成女的一样阴柔寡断。相仿的,女的过了更年期,就变成男的一样阳刚之气。你看跳广场舞的都是老太婆。因为他阴柔后,开始转化了。如果一个女的,年轻太阳刚了,太有男子汉的样子了。到了更年期,就变成更女人,到了老了,往往更会优柔寡断。这就是天道的平衡。
人要柔顺一些,柔弱胜刚强,要学会这一点,我建议所有的年轻人,都能看看老子《道德经》。刚强的人,心中有一股刚硬之气,这股气在也是不吉祥的。人的气要好比一个太极,刚柔并济,才是吉祥。
一般来讲,礼法也是让人学会柔和。礼法就是有生有克,好比有人赞美,也要有人批评,克制一个,这才是健康的。都只有赞美,没有批评,没有克制,是很危险的。人要灭亡,就先疯狂。生过度,而没有克一下,就会膨胀疯狂,那就灭亡了。适当的克一下,是好的。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