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公西归二周纪念(一九四叁年一月一日)
我亲教师印公老人,端坐西归之瑞相,歷歷仍在目前。不知不觉,倏忽间,又已满二周年矣。古人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诚然诚然。本会同人,一致同意仍当为文纪念。森受老人提携之恩最深,各方缁素诸公,因屋鸟之爱,推毂之情亦实不浅。奈森业障深重,慵懒性成,加之心目暗钝,作事不力,有负诸公之托,不能继志述事。今欲追随诸公之后,勉强为文纪念,尤苦不学无术,难以发挥老人道妙。一再深思,惭恧奚如。不得已,只有将二十年来,所受老人之提携慈爱,缕琐述之,以表世间之信义,而塞此责。
溯森于民叁读老人之文、民五知老人之名,民九闻老人有文钞行世(民十始得拜读),民十随侍我了公法师,云游朝礼名山。至沪即遇欧阳石芝、丁桂樵二居士,即承极力怂恿云,了大师可称禅律净,但教不足;当今唯有印光大师,堪称宗教律净,南北第一之大善知识。二位到普陀,必须多多亲近为要。再四叮咛,恳切备至。迨抵山挂搭法雨时,随着了公参礼法座。一见,即承特别垂青。见了公所着之佛祖心灯贯注,知见超卓,尤为慈悲慰勉。勖以已有如此见地,必须放下理论,注重事修,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得因果相投,感应道交。森等因目睹老人严切操持,复读文钞之事理融贯,始知石芝桂樵之敦劝,真实不虚,益觉肃然起敬。其时了公与森,早与友人约好,朝山之后,即往百丈山(即唐怀海禅师制清规之道场,名寿圣寺,在江西奉新县属之大山中),藏拙潜修。因闻老人有当离普远隐,以避信札应酬之劳之意,遂以将来请至百丈,为大众模範启之。缘出至诚,亦经老人允许,但须双方缘熟而后行。森等挂搭四日,即畅谈四次。临别,犹承谆谆启迪,许以后来当通鱼雁,及抵百丈,双方实践前言。知深山经典缺乏,频以一切经典见惠,尤以当时尚不易得(目下数万元亦无觅处)之商务印书馆所印之续藏经全部,分五期出版,老人亦不惜鉅资,请此法宝,仍分五期陆续邮寄。
讵知四期印出寄到之后,了公与森,均因环境所迫,必须离开百丈,方免自恼恼人。细思此种法宝,老人实为我二人而见惠,尚有奉迎来作大众模範之约,五期只到四期,道路崎岖,又不能携带奉还。继理常住之人,亦有欲得全部之希望。吾人真觉深负老人法爱,只有负荆请罪,面请老人续寄,以成完璧,并可面罄不安于山之塬委,以期稍符做人之信义。及至抵普请罪,老人不特不加嗬责,反直斥挤排者之非。藏经虽许成全,但直函继接者云,此藏经本为某某二人而寄者,今仍顺他二人之请而全寄。但他二人已离开,汝等收到之后,复我一片,说明经书收到即已,以后不必再通函件。如此不避忌讳,彻底护念,非洞明是非,赤心为人之大人作略,曷克臻此。一面复为我二人谋托足之地,介绍在佛顶山看藏经。佛顶、法雨,相距不过二里许,以故时得亲近。及老人离普赴苏掩关,仍承与真老和尚商好,许我二人常侍亲近。遂得十余年来,时蒙慈训。(此指民十四年冬以后,常不离左右说起。若论民十亲近以来,恰满二十载。)直至老人一期事毕,预知时至,安详西归,吾人犹得亲侍左右,目睹稀有瑞相,身受特别慈恩。即目下仍承老人法荫,乃得诸公垂青,诸缘具足。此恩此德,究与诸佛菩萨之护念苍生,有何差别。
了公宿根深厚,深入堂奥,固不须赘。即森虽驽骀暗钝,如此久久薰染,顽石亦应稍知点头。虽然,佛视众生,如一子想,老人独许我二人常侍左右,究为如何。须知老人慈沾无际,法雨遍施,亲承法乳,实不乏人。森今但就自身相关,乃作此说,并非老人待我二人独厚,有何偏私。又须知凡能感得老人慈摄之缁素,必须具足信义为条件。即老人如此慈爱了公与森,均仍由信义所感致。如我二人当离百丈时,不念老人慈恩信义,唯怕嗬责,不肯负荆请罪,即便他往,恐老人虽慈,亦无由垂摄,早已各不相关。因我二人深念信义,愿挨痛骂,不惧嗬斥。(老人以嗬骂为深慈大悲,尽人皆知。)爰博得老人怜悯,转加抚慰,成全一切。
即佛菩萨之无缘慈悲,亦只有信受奉行者方能顶戴。如信根不具,亦无可如何。老人慈悲,亦复如是。因知我等尚具信义,故得如此。所以二十六年避难上灵岩时,仍对众道着某某颇重信义等语。深望一切同伦,皆重信义。不特人人皆可得到老人之慈恩,即诸佛菩萨之慈恩,亦无人不能顶戴也。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征诸事实,信义实为人生不可须臾离者。老人之道德学问,功业成就,事事堪为缁素法式。即注重信义,亦处处皆可为人模範。故今特举信义一端,以为纪念。并藉此以补十六期释信之拙作,尚未叙及世间信之不足耳。拉杂琐屑,敬祈读者见塬。老人之其他道德高尚,人难企及之卓绝道妙,自有文笔超妙之缁素诸公发挥,恕不具述。
摘自民国叁十二年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十九期,《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第六十九卷第六十八页。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