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佛的心路历程
作者:到净土
以前,我对佛法认识是很模糊的,一直把佛当作玉皇大帝之类的神灵,我真正接触佛法是在2001年夏季,我通过同事认识了一位居士,与他交谈了几个晚上,虽然当时佛法并没有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但这位居士的思想深度却令我折服,虽然他年纪比我小,学历比我低、文化比我少,但他的思想却是远远比我深刻,这点倒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在他给我一些佛法基本知识的小册子中,有一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使我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的改变,让我年近不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以前的思想和人生观全都错了!以前对事、对物、对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很多是颠倒的!这本对我人生影响巨大的好书,是福建莆田广化寺倡印的、陈海量居士著的《建设佛化家庭》。 以前,我认为我很正直,敢于仗义执言,不怕得罪人,所以我看到不平之事则鸣,针贬时弊,慷慨激昂,还常以此为荣。可书中的《法句经》中佛却说:“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又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书中更有善知识说:“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是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便是长进。”
以前, 我言语犀利,一言中的,与人辩论不到是非分明誓不罢休,还自以为能坚持真理,个性鲜明。可此书的善知识却说:“行事刻薄,说话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贫贱,何也?要知原来之福寿,都被其剥削尽了。”又说“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评人者,不惟无福且无寿。”
以前,我是眼睛里容不了沙子,颇为清高,不愿意与俗人交往,往往话不投机拂袖而去,而且是责人不留情面,却自以为爱憎分明,敢于直言,洁身自好,是非分明。可看了此书才知“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秽垢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善恶要包容得。”“待人,一切贤愚好歹要包容和蔼,明知他是恶人、小人、奸人、佞人,亦要自己心中明白,而不可在脸面言语上,露一些厌恶之意。”
以前,我脾气很急,做事力求完美,容不得别人差错,看到别人有错,就口不择言,直言不讳,自己虽知不当,但常自嘲自己是性情中人,心直口快,是有话直言的真君子。殊不知“隐人之恶,扬人之善,不独自己留存厚道,亦是免祸消愆妙法。” “不责人之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不仅可以养德,还可以远害。”
以前我虽大恶不作,小恶却不少,大善无为,小善却不屑,自以为还算个好人,并以此慰藉。可是年近不惑,十事却有八九不成,故此常叹命运作弄!但佛却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字字如珠的嘉言,对我人生影响是十分巨大,从此我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日常言行举止,慢慢改变了自己对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这几年,随着学佛的深入,使我渐渐醒悟,原来人生是那么一回事,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活着!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