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现在,我要跟大家讲因缘果报。
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说,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本身就是果,这个果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身边,你所知道的这些果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这样的出现,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讲的因,任何东西出现让我们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据佛法说,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无量、无边、无数的因果推动所造成的。其实因果天天都发生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去注意而已。比方说,你每天起身后,工作得很累,然后,晚上需要休息,这是因果现象。你睡够了--原因,就起身;你疲倦了--原因,就要休息。每一样事件都有原因,这是因果,甚至于你煮饭,饭能够出现,有它的原因。就是说,你想要吃饭、要拿米去洗、加水,然后放在饭锅里煮,这种种原因时时刻刻发生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这就是因果罢了。
不但是佛教讲因果,其实科学是更加讲因果。根据科学的道理说,科学家都要去研究每一样东西形成的原因,当他们把原因找出来后,其实就是找出它们的因。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就不懂其因为何?虽然你不知道,但是并非等于没有因果。
不但是科学家很讲因果,就算是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包括信回教,乃至信印度教的人,都相信宇宙间有主宰者,而这些主宰者也不能不依因果行事。为什么这样说呢?佛经中记载:大梵天认为它主宰这个世间,佛就问它:"当一个人行善的时候,是不是得到善的果报?"大梵天说:"是。"佛再问:"当一个人做恶的时候,是不是得到恶的果报?"大梵天说:"是。"佛又问:"善人是不是能够得到生天?"大梵天也说:"是。"那么,佛就说:"既然如此,它就不是你所主宰的,那是一种因果现象。"
现在让我们来看基督教所说的"最后的审判",上帝在做最后
审判的时候,也有依它本身的规律:要信仰上帝;要依据上帝的指导去修行。那么,当信徒依据上帝所指导的去做去修,上帝依它订下的因果律来做最后的审判,看你是否应该得到生天,永远超生;或者堕入地狱,永不得超生。这也离不开因果,只不过基督教说是上帝规定的。所以一切东西都有原因,造成它们将来得到的结果,那么,佛法把它称为因果。
佛法讲因果与其他的宗教所讲的因果有什么不一样呢?根据佛法所讲的因果是没有人控制的,现在来说,如果我们不明白,就说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是以佛法来说,是众生的心与世间的物质互相作用,即色法与心法互相作用,互相产生因果。
因果本身有其规律,科学家讲因果律,佛法也讲因果律。以佛法的因果律来说,凡是有果,必定有因。什么叫果?凡是出现在你的眼前、耳边,让你知道的任何一样事物,它们已经是果了。或许你认为是因,但以佛法来说,那已经是果了。比方说,现在你拿米要去煮饭,当米出现在你的眼前,米本身就是一个果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因为你要吃就去买,有农人耕种,有商人售卖等种种原因,造成米出现在你的眼前,所以让你知道的任何东西,都是一种果了,然而,这些果一定有它前面的原因。果不可以自己生出来,一定有原因让它生出来,这叫做果不自己生。那么,因要变成果,不可以因单独变成果;因单独变成果,因就是果了。所以因也不能单独变成果,因要靠其他的因配合,才变成果。什么是因与其他的因呢?主要的原因称为因,其他协助主要的因变成果的次要的原因,叫做缘。因为缘有很多,所以因就加上众多的缘--众缘,就形成果的出现。
虽说如此,但是一般人并非这样想。比方说,发生了一件事情,人往往找那件事情是谁干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那个人的身上,认为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似乎这样来看因果。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上天空,一旦我问人:"地上的水为什么会升上天空呢?"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是因为阳光。那么,阳光是因,水升上天空是果,似乎不是因加众缘形成果。如果惟有阳光照射,水就会升上天
空,即阳光是惟一的因的话,我们每天在路上走,阳光也照射我们,我们也应该升上天空啦,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见一个因是不足够的。水会升上天空,不只是因为阳光,而水有变成水蒸气的能力也很重要;再者,地心有地心吸引力,水蒸气要有足够的浮力克服地心吸引力等种种种种的因缘配合,所以水就升上天空了,并非阳光使水升上天,这么一件简单的事而已。阳光的照射,造成水升上天空是众因缘配合,世间的事物也是众因缘配合而造成的。
如果我问你:"你是谁生的?"你的答案是"妈妈生的"。以佛教因果来说,并不完全如此。你的出生,妈妈固然是主要的因素,还有你的父亲呢?你的妈妈并非主要的因素,反而最主要的因是你自己要来她那儿投胎,你的父母亲是众缘--助缘,所以世间人对因果的看法会犯上这一类的错误,把众缘看成是主要的因,甚至于认为只有一个因把果造出来,这是错误的。
有时候我们不了解,以为因就是因。其实不是,因也是果。比方说,米煮成饭,我们可以说米是主要的因,然后配合众缘煮成饭。但是米本身也是一个果。以米对饭来说,米是主要的因,以米对稻田里的稻来说,米就是果了。所以米是饭的因,稻的果,如此因不单纯只是因而已。依佛法说,因果是一重又一重,一重又一重,一重一重如此地推上去,你不可能找到第一个因。
什么叫做第一个因呢?我们人类对于因果,有一个很错误的概念,即所谓开始的概念。什么叫做开始?其实开始本身也是因果现象,但是这个因果现象是没有你要看到的果,但是有你要看到的因,当那个因要变成果的时候,你说是开始。比方说,现在有一些木料,我要把它做成一张桌子,当时是没有桌子的,所以当我开始动工去做的时候,就说:"我开始把桌子做出来。"当我开始做这张桌子的时候,我必须要有那些木料--因,造成桌子的因,再加上我的人工等等配合,最后桌子出现了。也就是说,要有桌子的开始不可以什么都没有,要有因,然后果就出来。当你说什么都没有而果出来,就是那个果没有因了。因此,以这样来说,因果中每
一个果它都有前面的因,每一个因本身亦是果,它有前面的因,那么,任何一个时候,你都不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开始。为什么呢?因为当第一个因出现的时候,它就是一种果,而这个果之前还会有因。佛法说,因果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
因为很多人对开始有错误的概念,不明白因果,就说这个世间有开始,以为开始是从没有变成有,这就错了。佛法说,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世间有开始因果。开始是从没有这个果,但是有其他的因存在,并非什么都没有。就是说,地球要形成之前是没有地球的,但是有其他的因素,使它能够形成地球,那些是地球形成之前的因了。因此,没有所谓第一个因,就是不可能有宇宙的开始第一个创造者出现,因为如果创造者是第一个因,它本身就没有前面的因,那就违背了因果所说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有前面的因来造成果的出现,许多人就有这个矛盾,认为世间的一切都要有前面的因造成的,但是又说第一个因是不需要的,这就错误。譬如认为万物出现有因,上帝出现无因。
任何因果是多重性的因果,怎样说呢?我举例来说明:棉花编织成线,线再编织成布,布再做成衣服。以因果来说,棉花是线的因,线是布的因,布是衣服的因。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棉花是布的因,也是衣服的因,棉花不单纯是线的因,这是多重的因果,一重一重地推过去。这样的多重因果不只是一条单直线,它也可以是发射、散开来的。怎么讲呢?你认为开始的那个因,它会影响某个果,其实不只这样,它也可以影响很多个果。比方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建造一座发电厂,那么,它不只是影响你家的电灯发亮这件事而已,它还能够影响很多很多的事情。以发电厂这个因来看,它可以影响很多的果出现。所以说,因果也不是一条直线的,它可以好像从一点放射出很多光线的方式。即一个因可以影响到很多果的出现,当然要加上其他的缘,因为因本身不能变成果。换句话说,一个因在很多缘的配合下,可以变成很多不同的果,而且不是只有那么一个,而是有很多一起出现的果。而这个果又有如棉花变线,线变布,一重又一重,出现了如此
多重的因果现象。
佛法说,有时候你修一些福德、一些功德,种下一个因,这个因将来会得到很多的果报。佛经中有载:迦叶尊者在过去久远久远以前的某一世,供养一佛,因为那一世供养佛的功德,他就几十生一直天上人间来回接受这个果报。就是说,他在天上人间来回很多世的果报,都是由于那么一次供养迦叶佛的主要因引起的,所以一个因可以影响到很多很多的果。
从因到形成果,它有时间的差别。比方说,如果你要生产豆芽,把绿豆浸在水中,经过几天的功夫,豆芽就培育出来了。但是,如果你要种植苹果,就要等待好几年,苹果树长大了,才能够生苹果。即是从因到果,有些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只需很短的时间,这是因需要的时间,再加上其他的缘来配合而形成果。有一类的因果是没有时间性的,好像火车,第一个火车头一动,其他的火车厢跟着一起跑,它们是同时的,一个带动一个,那也是一种因果。就是说,火车头带动第一个车厢,第一个车厢拉动第二个车厢,这也是一串一串的因果,但是它们是一起发动的因果。再者,你坐在汽车里,汽车轮子一转,轮子在地上跑,你的汽车也在地上跑,汽车里面的乘客也在路上奔驰着,这也是一起动的因果。所以有些因果需时很长,有些因果需时很短,有些因果是影响它的因素在推动,但是大家一起动,即因果都一起动。
因果可以不可以改变呢?其实因果本来就在改变之中,它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我们说要改变因果,是希望它出现某些果报罢了。比方说,树上有一个苹果,而它最终是会掉到地上的。但是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吃,那个苹果就没了,它也没的掉到地上,我也就把因果改变了。因果的改变,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中知道某样东西将来会出现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希望它不要那么出现,就转变它,这就是转变因果。
根据佛法说,一切的因果都可以改变的,但是要改变它,也是要靠因果来改变。怎么说呢?因加众缘变成果,现在你用另外一些众缘来转变它,那么,大家都是众缘,看哪些众缘的力量强,就把那个因带动到另外的果去了。以这样来说,
因果都是可以改变的,在于你的力量够不够足以改变它。比如树已经长出叶子了,我就没办法把它改变成为幼芽。再者,你现在是女人,我也没办法把你改成男人,这就是没有力量去转变它。当因果没有任何力量足以改变它的时候,我们就说这类的因果是肯定的了,它是不可改变的因果。所以确实是有一类的因果,它的势力使得我们不能改变,比如苹果花已经结成苹果,我们就不可能把它再改变成苹果花。我们每每说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就不能够改变了,所以有些因果是可以改,有些是不可以改的。以因果来看,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因果现象。
因果有没有终结的呢?以佛法说,因果是没有开头、开始的,因之前还有因,那么,既然如此,果之后还有没有果呢?以佛法说,果之后还会有果的,即因果是没有终结的,那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是因果的一种现象。不只世间的东西是一种因果现象,生命也是一种因果现象,甚至于人的心理活动、生理活动……也是因果现象。比方说,当你在学生时代读过数学,以后就会做算术;反之,你的计算就不行了。再者,你会讲英语,那是因为你有读过英文,有学过英语,这就是因果了。
佛教在讲因果的时候,非常强调因果的无常生灭。为什么呢?因为从因转变到果,我们说因要变化,因就要消失,果就生出来,即因灭后,果就生出来了。这个从因变到果,它是一种变化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无常,没有永恒,一直在转变。这个因果转变不但是无常的,而且是没有主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没有人控制因果,果是由因配合种种缘造出来的,在里头是很多原因(缘)的推动,并非有一个主人叫做"我"在推动。以佛法说,我们说话也是一种因果现象,里面并没有主人在说话,这是很深的道理。佛法强调,因果不但是无常,也没有主人--无我。因果不但无我,而且无常,没有人控制,它又一直在推动、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你不能做主的。因此,佛也说因果是一种不自在的果报。这个不自在的果报是苦。就是说,因果给你所得到的果报,佛说这一切都是不自在,因此说它是苦的。因果有共通的性
质: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一种苦的果报。
为什么说因果无我?其实说因果无我,是泛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它们本身不能自己存在着。所谓我,是自己保存着,不由别人创造出来。但是因果现象,一切的果都是由其他的因,加上众缘做出来的。凡是因加上众缘做出来,它就不是由我来做;如果只是我做,就不用靠众缘来做了。所以,所谓的因果现象里没有我,即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宰,甚至于刚才我所说的,你会讲话也是一种因果现象。即是你要有眼睛,要有头,要有嘴巴,然后要学习语言,要听得懂……很多因缘的配合,你才把话讲出来。因此,众因缘配合,你才会讲话。依佛法来说,如果没有因缘配合,你就讲不出话来了。所以是因果令你讲话,不是有一个我令你讲话。佛说,因果是无常、无我的。
为什么说因果是一种苦报?因果中的果,让我们感受到苦、乐的种种现象,但是佛法说因果中的苦、乐等现象,都是因果本身,甚至于我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告诉我们的,别的众生可能并不以为是快乐的。因此,你的快乐感觉是不能作主的,是感觉器官让你感受的,是你的烦恼让你感受的,它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一种苦。以佛法来说,就算是快乐也无法自动出来,无法长久保持,它也是一种不自在的,是无常的苦。因此,佛说世间一切皆是苦报,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我们的佛教道理中,佛特别把生命的因果现象讲述出来,称为十二因缘。依佛法说,我们的生命是由很多很复杂的因果带动的,但是在这很复杂的因果中,佛特别阐述十二种因缘,解释生命怎样地一生又一生的生死轮回,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因缘。其实,生命的生死轮回的因缘不一定要十二种,而是佛在很多错综复杂的因果中,特别以这十二种有代表性的因缘,来解释众生为什么会生死轮回。
根据经典的记载,十二因缘的发生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众生,在菩提树下修行,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就入定,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后,就开始观十二因缘。因为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众生的生死轮
回过程而成道。
佛观察众生为什么会生死轮回?佛从"死"开始观察,寻找导致死的原因。我们会认为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说不是,佛说,死的原因,是因为有生。
为什么会生?因为你过去造了很多业,有一些业报,有一些业力因果推动你来出世,而这些业力因果,称为业有,也称为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业,而这些业力因果要兑现,使你前世死后,今世又转来投胎,就要出世。以世间人的观点来说,我是父母生的。但是佛说不完全是。因为佛看到众生有某些生的原因、跟父母亲有缘份,即你过去造了一些业,你父母亲也造了一些业,你们之间有种种关系,你就投生到他们的家。你的出生为他们带来欢乐,不只如此,你还没有出世,他们都高兴得不得了了,其实你跟他们有很深的因缘,你就来生。你投生到他们的家,是因为你有那些业报,而不是他们要生你,就把你生出来那么单纯。所以佛说,生的原因,是因为有有。
为什么会有?你会有那些业的推动,使你来生,是因为你有执著。在执著的时候,你会推动一些事情,佛法把它称为"取"。比方说,我们看到一样东西,不管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就很快对它作出反应,采取一些行动。这些取的行为,使我们在死的时候,执取那些业报去投胎,因为我们心中要那些东西。这话怎么说呢?原来我们的两只眼睛很喜欢看东西,一打开眼睛就很好奇,东张西望,什么都要看。佛法说,当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对境界有贪爱,就是取。因此,感官对境界执著的习惯,使我们在死的时候,依然执著一些境界,如此,临死的时候,过去世业的境界出现,我们就去投胎了。所以佛说,有的原因,是因为有取。
为什么会去执著、去取、造作呢?因为有"爱";爱就是贪爱。贪爱分为两种:一是我爱;二是境界爱。"我爱"是对自我产生贪爱,希望我继续生存在世间;"境界爱"是对我以外的东西产生贪爱,希望境界继续在现前出现。由于这两种贪爱,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这一切佛法都把它归类为爱。所爱
得到就高兴,爱不到就不高兴,都是因为爱在作怪。因为有爱,所以就造业做事情,对一切境界产生反应。所以佛说,取的原因,是因为有爱。
为什么会爱?爱不会无缘无故发生。比方说,你们坐在这里,不会爱我吧?肯定不会。爱一定有其原因。佛观察后,发现产生爱,是因为有"受",受就是感受。当你遇到境界的时候,感觉器官对境界产生一些苦、乐的感受等等,而苦的感受使你产生嗔恨,乐的感受使你生起贪爱。所以佛说,爱的原因,是因为有受。
为什么有受?我们往往责怪别人给我们感受。比方说,某某人讲你几句话,你不高兴,或某某人做一样东西影响你,你很苦恼,就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给予你的。但是佛说不是。根据佛的观察:你之所以有感受,是因为你的心跟外境接触--触。心跟外境接触的意思是:我们的心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们认为知道外面的境界,其实当时我们的心是感觉到知道外面物质的现象,就叫做触。比如,眼睛知道外面所看到的东西,是眼睛觉得它接触到外面的境;耳朵觉得接触到外面的声音,知道声音的存在等等,这个触并非指触觉。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然后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这些感受都是因为接触而来的;如果心没有跟外境接触,就没有感受。所以佛说,受的原因,是因为有触。
心跟外境为什么会接触?因为我们有感觉器官。我们的心没办法去接触外境,它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去接触。因此,触是因为感觉器官得来的,所以感觉器官是触的原因。感觉器官有六种:眼睛(眼根)能够感觉到物质的颜色--视觉;耳朵(耳根)能够感觉到声音--听觉;鼻子(鼻根)能够感觉到气味--嗅觉;舌头(舌根)能够感觉到味道--味觉;身体(身根)的肌肉、皮肤能够感觉到冷、热、滑、硬、软、轻重的压力--触觉。但是一般上接触也叫做触觉,因为我们是通过前面的五根的接触而知道外境,因此说,触觉是靠眼、耳、鼻、舌、身五根去接触,第六是意根,其实,它是我们思考的心念,也包括脑袋一部分的功能。意根也有感觉,它可以感觉到我们内心回忆的影像,这也是一种接触,那么,
这六根在接触它们所知的境界。我们在接触境界的当时,就产生感受,所以触觉是受的因,但是触本身是从六根而来的,因此,佛说我们有触是因为有六根。六根是用来接收外面的信息,接收境界给我们的信息。因此,佛在十二因缘中,把它称为"六入","入"是进来的意思。就是我们从这六个门口收集资料、资讯进来,我们的心就去接触这些资讯、这些境界。所以佛说,触的原因,是因为有六入。
六根(六入)怎么来?当精子与卵子刚结合的时候,是没有六根的,它是在母亲的十月怀胎时,由胚胎发展出来的。所以说胚胎时期的活动,就是我们六根的原因。然而胚胎时期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有机细胞在活动而已,同时,也有心念在活动。就是说,我们的心在投入母胎中,还没有长成人形的时候,心就在里面活动了。因为当时的心跟胚胎的活动没有任何的形状,佛就把它称为"名色"。"名"就是指心,因为我们看不到心,只有名称,所以把它称为"名";胚胎是一种物质,所以佛把它称为"色"。所以"名色"是指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意思是说,我们在母胎中还没有六根出现之前,就有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为名色。所以佛说,六入的原因,是因为有名色。
名色从哪里来?原来我们在进入母胎之前有个精神状态--识,即所谓的中阴身,一般人把它叫做灵魂。其实灵魂的概念并非中阴身的概念,一般人认为的灵魂是永恒的,但是佛法所说的中阴身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就是你前世死了,今生出世之前的半中间的状态,佛称它为识(中阴身)。如前一讲《轮回之苦》中说到布勒姆星死后,中阴身在竹林里徘徊了七年才转世。中阴身是由心念变化出来的,虽然中阴身感觉有身体,但是对人类来说它的身体并非实质的物质,所以可以穿过墙壁,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它。因此,佛把它称为识。识就是入胎的精神体。为什么在胚胎中的名色会出现?原来有识。所以佛说,名色的原因,是因为有识。
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他前生有要再生的行为,要存在的心,还有前生造了种种业,在业的行为推动之下,使得他要来入胎,使得他要保持住,生存在这个世间。任何众生今生
要死的时候,身体慢慢不受精神(神识)所控制,在那个时候,他的神识会慢慢脱离身体作用成为中阴身。根据佛法说,因为执著,中阴身才跑进身体里面作用,它也可以离开身体作用。但是,当众生要死的时候,神识一定要离开身体。有时候,当一个人在做梦,神识也会离开身体;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觉得去到别的地方回来,这种就是识(精神)暂时离开身体的现象。那么,当我们要死的时候,身体败坏,不能用了,神识不得不离开,但是心还想要存在,要活动,结果心识就摆脱身体的约束,跑出来变化成中阴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想继续生存,继续活动,对这个世间继续有执著,这些种种行为,就称为"行"。所谓行,就是他过去有那些习惯,那些业,做了习惯性的行为、烦恼心等,在推动使得他要保留,继续留在世间。佛观察的结果:识入胎,是因为过去的那些行为造成的。所以佛说,识的原因,是因为有行。
为什么过去会造种种业行呢?因为过去有种种贪、嗔、痴等烦恼--无明。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明"是明了清楚,没有迷惑。"无明"是迷惑、不清楚、无知。因为无知而去做种种行为反应,称为无明。佛发现:因为众生过去有很多无知、很多烦恼,这些现象使得他去做种种行为,而保持这个身心。因为要保持这个身心,就得入胎。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识要继续存在,行--造作的心使得他的身体坏了,还要继续留着,继续活动,而精神体独立活动,称为识。所以行,就是识的因。所以佛说,行的原因,是因为有无明。以上是逆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佛这样观察众生的业力因果,流转是这样来的。
佛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观察,是因为在做这样的观察之前,已经具有了天眼通和宿命通。天眼通使佛能够看到众生未来生死转世到哪里去;宿命通使佛能够知道众生过去无量劫以来,从哪一世转到哪一世,什么原因他会转生到这里来。佛有这两种神通再加上佛的智慧才有能力把十二因缘的现象观察清楚,并且确定、确实是发生这样的现象,并非一种理论,因为佛能够看到过去的原因,也能够看到将来的结果。
佛由死观察到前世的无明--十二因缘的逆观,接下来佛作十二因缘的顺观,给从无明观察起: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无知的无明烦恼,在此无明的烦恼推动下,造成众生过去世做种种的行为,设法使自己生存在这个世间,尽量在这个世间出现,不愿意死亡。这种行为就使他在前世要死的时候,就变成识(中阴身)的精神活动。
所谓中阴身,(我以人做为例子)就是人死的时候,身体不能用了,他会保持人原来的样子,以另外一种精神状态出现。有能力看到的人,看到的是死者生前的样子,它自己也觉得它是原来的那个人。当时间到了,中阴身会死掉。中阴身是没有父母生的,是心的变化,所以是一种化生。这个心的变化一直认为自己要生存在它以前所认识的世间,因此就一直要跑回人间;或者跑去它境界中所看到的世间,那它就去投胎。当它转世去投胎的时候,就变成它转世前某一个身,而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身体了,那么,转世前的那个身就会跟它下一生的身体类似。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是人,刚刚死后中阴身是人的形象,因为当时中阴身认为我是人,心一直保持以人的样貌存在;如果要去投胎做猪的时候,心就认为是猪了,那么,那个心就变化成猪的样子而去入胎。所以中阴身并非一个单纯不变的身体,它一直在转变中,这种转变就是化生,而一般人认为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佛知道众生以识来入胎,更知道胚胎发展的过程,识入胎后,只有精神与一团血的活动而已,并没有躯体,因此称为名色。佛发现名色慢慢变化,就是现代所谓的细胞分裂,在里面成长,就生出六根。
佛再观察,因为有了六根之后,心就会去接触外境。胚胎在母胎中的感觉,就是一种接触;当婴儿一出世,张开眼睛看东西,也是一种接触。
有了六根,就有接触。接触后,就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的三种感觉。有了感觉,因为过去的习惯,再加上其他的烦恼,就会生起爱的心。所谓爱,就是贪爱烦恼翻滚出来。所以说,因为有触,就有爱;有了爱,就会对境界反应,去做种种行为,就有取;因为有取,就会去造业,去做种种的因果,将
来就要得到果报,就有有;有了有,将来就要出世,来世就有生;来世有生,将来就要死。因此佛说,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最后佛对此现象更加上一句"忧悲苦恼",作为生死轮回的总结。
为什么会忧悲苦恼呢?因为对生命产生种种忧虑、种种悲哀、苦恼的念头都出现了,这是十二因缘的顺观--生死的流转。
这个生死的流转现象,佛把它们归纳成十二项因果来解释,其实也不是只有这十二项因缘而已,也可以讲的更多,也可以讲少一点,只是佛就举这十二项来说明。因此,佛法把它们称为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是讲生命从过去,到今生,到未来的因果现象。因此,我们又有所谓的十二因缘中讲的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
十二因缘的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现在果:识、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因为过去的无明、过去的行,然后出现今生的胚胎,这一世的胚胎长成六根,六根接触外境,这些都是过去带来的。有了六根接触外境后,就生起感受,这也是过去影响到我们的现在。因此,过去的因,是因为无明、行;现在的果,是因为有识,有名色,有六入,有触,有感受,这是从过去因到现在果。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未来因:生和老死是未来果。
我们感受之后产生贪爱的烦恼--爱,爱后产生取,所以爱、取,就是现在的因;然后我们去造业,得到将来的业--有;将来的果,就有生和死。
以上是十二因缘的二重因果,这二重因果也可以讲成三种现象:迷惑、造业和受苦报。即是过去世无明(迷惑),过去
世造业,今生受果报;今生的无明(迷惑),就是爱、取(造作),然后就造了新的业;将来世就有生死的果报。这称为迷惑、造业、受报的流转。
佛为了度化众生,就顺、逆观察十二因缘的生命流转,过后又进一步观察众生要怎样在此流转中得到解脱,摆脱生死?经过佛的观察,众生要避免死,除非不生;如果你生出来,最终要死;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只要在这世间出世,他是不可避免死的。因此佛说,你要避免死,必须不要生。
如何灭掉死呢?除非你不要生,一有生,那死又再来了。既然灭不了死,那就要灭生啰!
如何灭掉生呢?除非你没有将来的业,即是没有将来的果报推动你去投生,不然的话,你还是要去投生。如果没有将来的果报,那么,你今生死后就不再去投生了。因此,你要没有生,除非你没有来世的业报。所以佛说,生没办法灭,除非你没有来世的业报--有。
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有),要如何消除呢?佛观察的结果,发现推动业有的是执著的心(取),如果没有执著的心去执著,尽管有多大的业,都不能形成的。如果要消除业有,就必须不要去取、去造作。
如何灭掉取?必须没有贪爱,才没有取,所以佛说,如果要灭掉取,除非现前的贪爱心、烦恼心不生。当一个人没有贪爱心,就不会去造种种业,不会推动过去的业,这样就会灭掉后面的其他因缘。
如何灭掉贪爱心?贪爱心是从受得来,如果没有感受,贪爱心也不能生了。因此佛说,如果要爱不生,除非感受不生。
如何灭掉受?除非你的心接触境的行为不生。因此佛说,如果要感受不生,除非触不生。
如何灭掉触?触不生,除非你没有六根。所以佛说,如果要触不生,除非六根不生。
如何灭掉六根?六根不生,除非你不在胚胎中生长。所以佛说,如果要六根不生,除非名色不生。
如何灭掉名色?如果要名色不生,除非前世的识不要入胎。
如何灭掉识?如果要识不入胎,除非不要有过去的行为造作
--认为要生存,要在这世间活动等,也就是行不要生起来。
如何灭掉行?如果要行不生,除非过去的无明不生。
佛经过观察后说,老死要怎样灭呢?除非生灭;生要怎样灭呢?除非有灭……如此推到前面,除非无明灭,那么,其他的因缘也都灭了。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逆观,此逆观是解脱生死的方向,称为还灭门。
佛再倒回来从无明观察起,佛说,如果过去的无明灭,过去要想投胎,要想存在的行就不生起;没有行,就不会形成中阴身(识)来入胎;没有识,就不会有胚胎(名色);没有名色,就不会有六根(六入);没有六入,就不会有接触;没有触,就不会有受;没有受,就不会有贪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取--执著去造业;没有取,就不会有将来的业果报--有;没有有,将来世就不会再生,将来世就不会死。这就是十二因缘顺观,此顺观是解脱的因果。
佛如此顺、逆观后,进一步阐述:因为由识到受是过去世带来的因果,你现在已经有了,不可能去转变它,所以你只能在受之后,把贪爱灭掉,即在修道的过程中,要从"受"开始观察。因此,佛教导比丘修道的时候,观察在世间产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当时,内心在接受境界,要知道,不要再迷惑,那样就不会产生爱,然后,接下来的各个因缘就不会生起了。因此,十二因缘的顺、逆观的解脱还灭门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受的时候,不要有爱、取,这是佛用十二因缘的观察来指导要解脱的修行者,从受来观察,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也因为这样,有些经典阐述十二因缘的时候,就从受说起,直接开演六入接触境界产生受,是你现前已经长大,不是胚胎,已经有了六根,就从此处直接观察,即六根接触外境,产生受,产生爱、取,去了解你自己的因果现象,从中达到解脱。
其实,十二因缘就是一种因果的道理。佛告诉我们这因果道理是无常的,是没有我的,即这十二项因果变化中并没有主人,没有一个我,只是这十二件事情一个接着一个,转来转去,变化无常,所以这十二因缘是无常的现象。再者,在十二因缘中也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所谓作者,是我们一直认为
在里面有一个人在造业,有一个人在受报,但是从十二因缘的一个接着一个现象里面,它是一直轮转的,没有谁能够作主,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作,是众因缘在作,没有一个作业的人,也没有一个受果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有原因他受,有原因他不受,这个受的原因,是因为你有六根,有接触,所以并非有一个我在受果报。因此,十二因缘告诉我们在生死流转中,没有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就是十二因缘在里面流转,并没有一个众生在里面轮回生死,这是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因此,我们才有可能逆转因缘达到解脱。
佛在有关的十二因缘经典中,讲述了种种的譬喻:
一、植树的譬喻: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有如种树,如果为树木浇水、施肥,树木就长出苗,长出芽,长出茂盛的枝叶,茁壮生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果再把树砍掉,那树就长不起来了。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生长,甚至于"受"也不生,将来就没有生死,那就能够达到解脱。
二、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它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在"受"的时候,有爱、取,就好像油灯添油般,再度推动业,使它继续活动下去。
佛在十二因缘的经典中也讲了一个故事,如此比喻十二因缘说:比如一个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是井水有毒,就算那个人的口怎样渴,都不会想要去喝井里的毒水。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就是说,业报现前的时候,我们的爱、取就在里面去抓它,就等于你去喝业报得来的水,如此增长那个业报,你就被毒死了,那就是我们被烦恼、业报害死,再受轮回生死之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