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刚才听师父讲,《观经》的眼目就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名定往生,但是,这种称名,它和有一种理论解释的,就是要称到什么样子才能获得不退,是否一样?请师父再把这两种称名具体的含义解释一下。
答:刚刚我没有说清楚,应该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这个「称名」再加以解释,以及有几种的称名、那几种称名的内涵、性质又是怎么个样子。
称名,分为自力的称名和他力的称名。
自力的称名,就是一般通途的称名。什么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弥陀的救度,本来弥陀的救度是弥陀的力量,通通具备了,可是我们不晓得那个原理,以为阿弥陀佛虽然要救我们,可是祂高高在上,远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低低地在这里顶礼,远远地在这里祈求。虽然要求往生,却认为必须积功累德,或累积称名的功夫、功德,这样回向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救度相应。认为说「虽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可是我们如果没有具备某种条件,是不能被救度的」,这是「他力中的自力」,以为阿弥陀佛是有条件的。这不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
他力的称名,就是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这种念佛,完完全全是没有条件的,完完全全是领受弥陀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没有盘算,没有筹量、计度。
如果认为「应该念到『事理一心』,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则的话,至少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净念相继,这样的话,临终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现生如果没有那个功夫,临终怎么会有正念呢?所以,平时先培养『不乱』的功夫,等到临终,就会有正念,那个时候,佛就会来迎接,否则,临终没有正念,佛就不会来迎接……」,这种就是自力的观念,这是完全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原理、弥陀的救度。这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意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十方众生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很少很少),阿弥陀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祂是把我们看成祂自己,而且救度我们的功德已经完成好了,只求我们让祂救,祂怎么会给我们提出这种条件呢?
如果阿弥陀佛给我们立下某种条件的话,十方众生就不可能往生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难道不知道,而会硬要立下某种条件吗?这是不可能的!
慈爱的爸妈,早年失去了最疼爱的幼子,现在发现了儿子的住所,这个儿子在那里受风受雨、受苦受难、三餐不济,慈爱的爸妈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赶快把儿子接回家里,免除他的贫穷困苦。但是儿子一直愚痴,心性低劣,以为爸妈所拥有的荣华富贵,自己没有资格,要能够回去的话,起码要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回去。所以,儿子在外面待久了,自会有一种卑劣的想法,不能体会父母的悲心,那样的话,就会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们不接受弥陀的救度,对弥陀怀有的那一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种自力的念佛心态。
他力的念佛一概不讲那一些,就是以我们本身这种根性去念佛,不管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为,不是以这个为目标、为标准的,是领受弥陀的救度而去称念这句名号的,因为弥陀的功德宝珠在我们的心中,声声佛号念出来,都是这颗宝珠所放出的光明。并非这一声是这颗宝珠,那一声就不是了,不是的,声声都是这颗宝珠的光明。往生是这颗名号的宝珠使我们往生,而不是我们口中称念的功夫使我们往生。只是说:既然我们心中有弥陀名号的宝珠,我们就会时时刻刻流露出称名这个现象出来;虽然这样流露出来,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并没有一种要累积功夫,或者要达到「事理一心」的那种观念,因为晓得自己是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的人了,已经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了,现在的念佛,就是内心那一颗明珠所散发出来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时候,他所解释的是: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
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这颗心是散乱的。因为是「行住坐卧」,并非只是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在那里静坐念佛,而是行走的时候也念佛,站在那里也念佛,躺在那里也念佛,而且又说「不问时节久近」,不管你修行时间长短,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时节久近」,这个都不管,这个才是真正「乃至」的意义。
「乃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恶人,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这个都是「乃至」。如果不是「乃至」的话,阿弥陀佛如果限定说:「要出家发菩提心,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发菩提心,几个众生发得起来?但是「乃至」,连身份上也是「乃至」,数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乃至」,所以这个「乃至」的含义非常的广。
因为有「乃至」两个字,使我们安心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就是这种「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本来就已经领受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故啊。
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义。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