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河北临西县第三中学开展航模制作、航模表演等系列活动,迎接第四届中国航天日的到来。河北临西县以开设的中小学校航模科技课堂为平台,通过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操控航天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对航天科技的热爱。
4.29
蔺大娘体验“手机看病”
“蔺大娘,您的药来喽!”说着话,快递员把装药的包裹放到了蔺大娘家的桌上。“坐在家里就能看病拿药,俺活了一辈子,这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蔺大娘名叫蔺桂香,是河北省临西县纪庄村人。76岁的蔺大娘患冠心病已有五六年,此外因为有关节炎,平时走上几步腿脚就酸麻。早些年,蔺大娘去看病,回到家又喘又疼又累,一提去县城看病,子女们心里就犯嘀咕。
今年初,临西县第三人民医院开通了线上就医服务平台,只要来医院看过一次病,就不用再多跑腿,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便捷地进行视频问诊,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在线诊疗和送药上门服务。
蔺大娘的孙子拿着手机在奶奶面前一步一步操作起来,先是关注了互联网医院的微信平台,在下方菜单找到“在线问诊”,查找到“想见的医生”,随即点击了医生的视频问诊进行预约,没过几分钟医生的画面就在手机上出现了。
“大娘,现在感觉还胸闷不,呼吸紧促不?”
“还有点闷得慌,有时候还疼。”
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在网上开具了电子处方。从视频问诊到开出药方不到5分钟,第二天一早药就送来了。蔺大娘告诉记者,别看这么大年纪了,让孙子教了几次之后,现在自己也能点开手机跟医生面对面问诊了。
临西县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祁德波介绍说:“除了问诊送药,还有专业人员在线指导用药,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医院还与各地专家合作,及时对疑难病症进行远程会诊。”
4.29
河北临西:特色菌菇富农家
4月29日,临西县万和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的农户在采摘白参菇。
近年来,河北省临西县把发展特色菌菇种植作为富民产业项目,通过实施金融扶持、技术指导、订单销售等举措,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种植特色食用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5.1
河北临西发现明代万历年间墓志铭 距今400多年历史
记者从河北临西县文保部门获悉,该县文保人员近日在摇鞍镇乡东南部农田里,发现两块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所立的墓志铭碑刻,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两块墓志铭均为正方形,长宽均为63厘米,厚度18.5厘米,青石材质,字体隽永。从墓志铭内容来看,墓主人王崇信、王起莘为父子关系。墓志铭除了介绍两人的生平外,还赞扬了墓主人捐财物赈济乡民、孝老爱幼、待人慈善的道德情操、家风家教等。
当地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万文礼介绍,墓志铭上“明庠生王公墓志”文字是由时任工部尚书的柳佐书写,有较高书法研究价值。墓志铭内容充实了冀南地区明代史学资料,对研究明代地方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培育良好家教家风等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5.15
自制动力轮椅 带着瘫妻看世界
2001年秋天,河北临西县杨圈村农民党书贵突然脑出血,丈夫赵振营为给她治病,变卖家产,四处借钱。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党书贵的病情逐步好转了,但落下了重度偏瘫的后遗症。为把妻子照顾好,赵振营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每天除了给洗脚、擦身子外,还为妻子揉搓肌肉、活动关节、热敷全身。党书贵虽然躺了19年,但身体没有出现压疮和其他的并发症。
为让瘫痪妻子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赵振营打造了一辆多功能轮椅。这辆自制的轮椅,前面是人力三轮车,后面连接着一辆自行车。人在轮椅上,不但能自由躺坐,还能解决吃饭、如厕等问题。另外,轮椅的高度和党书贵用的木床高度是一致的,便于妻子在轮椅与床之间移动。后来,赵振营又在自制的轮椅中增添了小型汽油机、脚刹、油门控制开关等部件,把原来的人力轮椅改造成了动力轮椅。“有妻子在,俺的家是完整的。俺要用自己制造的轮椅载着妻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赵振营激动地说。
5.16
“扶贫微工厂”助力贫困户就业
孙小玲是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农民。七年前,她因车祸导致左腿残疾。家里除了几亩田地外,主要靠丈夫周保敬在县城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6年,临西镇推行“扶贫微工厂”建设,孙小玲的生活出现了转机。通过参加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孙小玲在村里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微工厂开始上班。如今,孙小玲每月最少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目前,临西县共建起轴承安装、箱包加工、刺绣等“扶贫微工厂”共120多个,带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2000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5.17
“扶贫微工厂”里圆了致富梦
河北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农民孙小玲,七年前,因车祸导致左腿残疾,常年需要服用药物维持治疗。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五亩田地外,主要靠丈夫周保敬在县城打零工,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孙小玲的生活发生了转机。这一年,针对自身残疾、家有重病人等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临西镇在全县率先推行贫困村“扶贫微工厂”建设。孙小玲经过镇里组织的相关劳动技能培训后,在本村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微工厂”上岗。如今,按加工的服装件数计算,每月孙小玲最少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有了俺挣的这份收入,家里的日子,总算能宽裕点儿了!”话语间,孙小玲充满了幸福感。
目前,临西县共建起轴承安装、手套缝纫、箱包加工、刺绣等“扶贫微工厂”120多个,带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2000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5.20
贫困户孙小玲的“梦工厂”
“这不,俺日思夜想的‘梦工厂’眼看就要变现啦,换谁谁不激动?”在河北省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扶贫微工厂车间里,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的孙小玲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孙小玲是周楼村农民,婚后一直过着普通农村人的生活。七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她的左腿残疾,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只能靠丈夫打理几亩地、在县城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7年,孙小玲生活有了转机。为使贫困户就近就业,临西镇在全县率先推行了“扶贫微工厂”。周楼村引进了加工服装的微工厂,孙小玲在参加了岗前技能培训后,也成了“上班族”。由于她刻苦能干、技术娴熟,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
“俺腿脚不灵便,怕受冷,虽然厂子离家不远,但是这几步路对俺来说也很困难,俺就想着要是能在家里干活该多好啊!”孙小玲说。
临西镇党委书记赵军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提出了把“微工厂”再细分成“细胞工厂”的设想,即通过政府帮扶在村民家院里配备缝纫机,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上门送技术、送原材料、回收成品并支付工钱,让有困难的贫困户在自家院里就能通过加工服装挣到钱。
眼下,镇里已经帮助孙小玲订购了缝纫机,并安排人帮其收拾院落、改装线路,尽快进行安装调试。
孙小玲把“细胞工厂”称为“梦工厂”,梦想马上就要变成现实,孙小玲铆足了为全家幸福而奋斗的心劲儿。
目前,“细胞工厂”产业扶贫模式已在全县推广开来,临西县对自身残疾或家人重病重残,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开展了“三送一收”服务,把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原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上门回收产品,把生产车间建在贫困户家里,打造出以家庭为单位的“细胞工厂”。
如今,临西县共建起进行轴承安装、手套缝纫、油门拉线、刺绣等生产活动的120多个“细胞工厂”,带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5.21
“菌菇课堂”学技能
为培养乡土特色农技人才,河北临西县结合菌菇产业发展,在县职教中心农学专业开设了菌菇种植实践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县内各个种植基地学习菌菇的栽培、管理、采摘等技能,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据悉,临西县是菌菇种植生产大县,目前,鹿茸菇、蟹味菇、草菇、大球盖菇等特色菌菇种植面积达2200多亩,年产菌菇12万吨以上。
5.24
“农技扶贫田”测产忙
眼下,冀南地区小麦已经进入产量最后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掌握贫困户小麦种植情况,提升小麦生产管理水平,河北临西县富强种植专业合作社对300余亩贫困户小麦示范田进行测产。总结高产典型经验,为贫困户小麦种植提供精准农技指导,推荐最优化的种植方案,促进小麦种植增产增收。
5.31
农机检修迎“三夏”农忙
“三夏”农忙来临之际,河北省临西县农机部门组织3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县内的各个农机维修及销售站点,对大型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进行全面维修和质量抽检,确保农忙时拉得出,用得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