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发布时间:2024-03-02 05:01:13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通常而言,人们那些外在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由内心的思想所生成,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和相,是一不是二。由相知心,由心生相。

一个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气性格上面没有一点改变,可能是由于还没有真正获得修行的益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其实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阴渣,是累世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修行没有别的,只是改习气而已。习气就是执着。

讲到神通,其实神通并非道教的专利,因为只要有入定功夫,那怕是邪魔外道,都会修出神通的。修行人在修行当中出现神通,这是自然而然的,既不能够偏左,也不能够偏右,就像我们在酿酒的时候会有酒糟一样,神通也是修行的附产品。

从现象来看,神通之所以显化、得以出现,实质上后面支撑它的是整个道家法脉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把道法的基本教义搞懂。只有这样,在修行的时候,才能随时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证得什么境界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理论先行,就像一个人出门不带地图一样,自己走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管是道教、外教甚至拳法武术,都要求修行者把基本教义悟透。

修行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导师,自己是自己的医生。当出现神通的时候,不执着于神通,不惊讶,不好奇,不神秘,以平常心、中道的态度对待最好。无论丹道经典,还是符箓秘讳,都有对神通的表述。神通也正是道以术显的特征之一。但是,修行之路不应因此而止步,此时正是破相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能破相、执着于神通的表现,则很难再有更高的境界。

靠修持而得的神通,会因定力减退或破戒而消失。如念咒者犯禁忌或鬼神远离,神通也一样无效。神通不是我们学道的目标,因为它不能违背承负因果(如用神通去救一个因业报将遇车祸的人,是没有可能的),也对我们的生死没有帮助的[即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所以不管是道士还是佛陀,都不提倡许弟子们乱用神通,而且还鼓励弟子去悟道、体道,所谓大道至简至真,修得原本面目方为成。

最大的神通,不是别的,而是放下一切执着,一切都无所谓,这就是“道通”。“神者智也,通者达也。智足以通达一切,不受境夺者,曰大神通。”“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体现。合道之后,就是“道中重生”,开始了“返朴归真”的过程,从“舍我奉献付出”的仙佛圣人,回归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过起了真实的人生。

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执着一切的有,也不再执着一切的无;对一切都在乎,对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稳坐”了!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只做份内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层次。现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层次。

道通是“万缘放下”时阳性功能的、实存在的表现,神通则是“万缘放下”时阴性功能的、虚无存在的表现。真正的神通是“神仙圣人”的层次,道通是“凡圣不二”的凡人的层次。由凡到圣,再由圣到凡;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体证过程,再次验证了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否定之否定规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心为阴,相为阳。因为心已不再执着出神通、证涅磐、度众生、祛无明,又由于“相由心生”、“阴阳不二”、“阴阳互根”的规律,所以合道之后,就真的渐渐恢复成普通人了。这个阶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没有一丝奇特。不但进入不了入定态,接收不到外来的阴性信息,也感应不到自己任何的阴性信息,甚至连感应一下的欲望都没有。阴性的场能还是很强,表现为混混沌沌、阴阳不分的寒凉状态。

由于“阴阳不二”,所以阴阳不分的阴性法身决定了阳性的思维和言行是不分别一切、不在乎一切。不在乎生与死、凡与圣,不在乎善恶是非、荣辱得失,也不在乎修行、使命、度众生、成正果。阳性思维清楚敏捷,与什么都感应不到、混沌的阴性功能完全相反。只是过去修炼中的点点滴滴,已经完全忘却,真的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也没有用了。再回头看看时,陌生得就像在读别人的故事。

合道之前,阴性的能量像在空中飘着,整个人也处在恍惚状态。心在物外,凡尘琐事都不在心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合道之后,能量渐渐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稳定不动。整个人也象从云端飘落到了地上。从此以后,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同时,正常的生理需求开始复苏,生活也与常人无异。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次,双脚稳稳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着泥土的芬芳。

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览胜、秋果飘香、冬曲情深”。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吃喝玩乐的真实生活中。难怪说“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常看蓝天,心胸宽阔,志向高远;常看大地,德行深厚,包容万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德有多高,修行的境界就有多高。繁华过后,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极,终要回归平淡;到了顶峰,再无可去之处,只有掉头回去。当最珍贵的都已得到,满得再也装不下时,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于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了。

笑亦淡淡,怒亦淡淡,于是有了清净、凉爽的“大乐境界”。看什么都很平常,都无所谓了,于是“无忧”。无忧则“极乐”。此种快乐,绵绵不断。它不是大喜之乐,而是“无喜无忧、喜忧不住”之乐,是喜怒哀乐皆如如不动、平静恬淡。

它似未曾哭闹时婴儿安详的面容,似小动物脸上纯净、清澈、安宁的大眼,又似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浅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纯洁、乐观求知,又有老人的从容淡定、平和宁静。纯朴与世故,冷漠与柔情,安静与噪动,和谐地共存于一身。冷时似寒冰,柔时似春水。动时若脱兔,静时若处子。纯朴得象天真烂漫,世故得象饱经沧桑。

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乐,再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了。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也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柔软的心,每每总被众生的点滴善念与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常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佛,唯独自己是凡人。这时才明白,在不顾他人的感受,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很正确的事的时候,一定会犯错误!因为一定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我们的心,虽需坚强,却不可坚硬。心要柔软柔慈柔和,才能柔声柔语柔色。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温柔和仁慈,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达人情,善巧方便,自然无为,正是所谓的“般若妙用”,乃是“大用现前”。

心态变得极为冷静、冷漠、冷淡,宠辱不惊、洒脱自在。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沉静地活在当下,活在柴米油盐酱醋里,活在早起晚归的辛劳中。虽然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却不在乎得失、成败、荣辱。心虽在物中,却不被物牵绊束缚,于是知道,所谓的“为而不为”,原来只是如此罢了。

明了三维阳性世界的一切现象和作用都是有价值的。“虽然一切不可著,却一切不必废。超然于物外,不离乎人情。”可以拥有、已经拥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绝和放弃。虽然知道无常,但既然拥有婚姻家庭、妻儿老小,也不妨爱之。虽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属于你,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错过时,徒留伤悲。既然有缘,就是你生命中的珍宝,若当作沙粒弃之,其实真正受伤的是自己。敞开心扉,就拥有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忘记伤痛,才能重新拥抱幸福。

其实,幸福从来就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来面目,如实地展现罢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为一体。无论我们有多么不舍,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当拥有时,既不可握得太紧,也不可握得太松,因为太松太紧沙子都会流淌出来。只有松紧合适,轻松自然,才是最好的。

无私的关爱、奉献和付出,就是甘露,能让苦海中的心灵脱离煎熬,让世界变得无比美好。幸福、喜悦和感动,像清泉缓缓流淌,能抚平受伤的灵魂,洗尽往日的悲愁。岁月的河,就象一首歌,唱尽了苦辣酸甜;岁月的歌,就象一条河,缓缓流淌,把一切记忆洗刷得干干净净……

我们可能一样为真爱追求,为伤痛沉沦,为儿女操心,为钱财钻营……,只是无论追求得有多苦,沉沦得有多深,操心得有多累,钻营得有多精……,最终都能靠自己的心能力量摆脱出来。哪怕今生无望,千百世后也终能不再沦为它们的奴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实内涵之一。

虽大事因缘已了,但也不代表每一小法小术都精通,更不代表世间法能够“不学而知之”。何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该何去何从?若真有个“究竟”在,又岂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无限地接近,又岂能是“已经到达”?了脱生死、到达彼岸、成佛合道后,又是什么呢?

合道之后,当行大道,在尘世中体证“事事圆融”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