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冠山书香

发布时间:2024-12-13 05:02:36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冠山,是山西东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间有崇古书院、资福寺、文昌阁及夫子洞等景观,合称“冠山书院”。冠山书院自古被历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书左丞相吕思诚、明朝尚书乔宇都曾在这里读书治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一度隐居于此。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的冠山书院碑文记载,当时全国较著名的书院有常州的邑州书院、曲阜的尼山书院,而“在太原,唯冠山书院显于当时”,故有“冠山文秀,书院之祖”之称。 众多书院藏一山  冠山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海拔1125米,因其主峰形状似冠,且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  2月22日上午,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袁盛慧陪同记者去冠山书院。从平定沿着盘山公路前行了3公里左右,眼前出现一个牌坊,上书“冠山”两个大字。  袁盛慧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冠山是宋元以来享誉三晋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内书院众多,包括“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冠山书院”“槐音书院”“崇古书院”等,并附有“敬惜字纸池”“焚化字纸洞”“夫子洞”“读书台”“左丞石庵”“文昌庙”“仰止亭”等多处教育设施,是当时山西境内最为显赫的书院,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目前仅存“崇古冠山书院”,其他书院只剩遗址,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  上世纪初,冠山脚下走出了一位著名女作家——石评梅。每年从北京放暑假归来,石评梅都要到冠山书院住一阵子,不仅为了避暑,更是为了可以安静地读书。她曾写过一篇叫《红鬃马》的短篇小说,即以冠山作为背景:“走过了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着‘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着许多女萝。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生中有石碑倒卧,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这是他小时读书之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了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  说话间已走到资福寺,在资福寺西南鱼池旁的山石上,是傅山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篆书摩崖刻石。“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岐邑迁至丰邑;“瓢饮”典故则见于《论语》一书,即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书中原讲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为简陋的状况。此处傅山先生将“丰周”与“瓢饮”联词题书于冠山,隐喻欲成大事者,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气,并以其深刻寓意,启迪冠山学子。  沿着一段石阶向前,眼前出现了崇古冠山书院,它坐西朝东,背山面谷。传说此书院就是吕思诚和他祖父三代读书之处。当地旧方志中曾记载,冠山书院最初称冠山精舍,兴盛时书院中曾建有燕居殿,殿中设孔夫子像,并有颜回和曾参二人之像相配祀。当时书院中的藏书数量达到万卷以上,官方派专人进行管理。  如今的崇古冠山书院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建的,书院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居中供奉着孔子坐像。“崇古洞是古时教书先生授课的地方。你看,书院的外观像瓦房,内部结构其实是窑洞,窑顶是仿木构筑,当地人称为‘无梁殿’。”袁盛慧说。  记者步入崇古洞,发现确如袁盛慧所言。为何冠山书院是如此结构?袁盛慧解释说,为了方便来这里的学子学习、讨论和居住,这样的建筑形式兼顾了防火、排水、冬暖夏凉等特点。  记者注意到,月台下南北各有三眼窑洞,也是“无梁殿”建筑模式。里面摆放着众多石碑、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在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峻岭崇罔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台。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遗遗踪闷草莱。”  在这小小的书院里,集聚了冠山的钟灵毓秀,置身院中,四下虽万籁俱寂,但记者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

  “文献名邦”有渊薮  袁盛慧告诉记者,冠山集儒、道、释于一山,尤以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盛。1986年,山西省政府根据冠山书院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存现状,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冠山书院的建筑创建年代大致为宋代,最早可上溯到宋宣和年间,鼎盛于元、明、清三代。据碑载,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最初,冠山书院为吕思诚家私办,由于吕思诚的贡献,一度改为元朝官府开办,其规模远远大于现在。清代中晚期,由于国力的昌盛,冠山书院或官办或私办,盛极一时,而且附设于书院的儒教设施一应俱全。冠山书院鼎盛于元、明、清三代,培养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元代的中书左丞吕思诚,明代的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乔宇,清代的两广总督窦宾,近代才女石评梅等。山以人名、文以山兴,钟灵毓秀的冠山招引了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傅山等前来游历讲学,留下了许多石刻和传说。  平定因此人受其染,地受其益,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在元、明、清时期,平定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5人,尤其在清朝嘉庆十六年,冠山书院的生徒在一次乡试中就中举人、解元等15人,至此便有了“山西文化数二定,二定之中数平定”之说,平定因此被称为“文献名邦”,冠山也成为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  如今,在冠山有一处“文献名邦”牌坊,其上“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的楹联,写尽了古州平定昔日的辉煌。  乾隆帝与连翘茶  在冠山长大的后沟村村民李文告诉记者,冠山还有“倒采连翘”“尚书遇仙”等古老、美丽的传说。  冠山盛产一种“连翘茶”,香味独特,具有清热解毒、排毒养颜的功效。由于该茶制作工艺复杂,用料考究,不适宜大批量生产,曾一度作为历代清朝皇室贡茶。  连翘茶虽好,但采摘十分困难,只有在冠山顶上砂岩中的百年老翘上所采摘的连翘嫩芽才能泡制出茶中极品。每到春暖花开时,清朝州府衙门便派了衙役到冠山附近各村催讨,当地百姓只好连夜上山采摘,忙活一天也采不下半篮。人们只好拴上绳子吊到半山崖上去继续采摘寻找,于是每年春天总有人从山崖滚下来粉身碎骨,民间因此流传着一首民谣:“冠山塄儿万丈高,倒吊人儿采连翘,摔死人儿千千万,堆起白骨当柴烧”。后纪晓岚得知了当地老百姓采摘之苦,在一次与乾隆帝品连翘茶聊天时埋杯落泪。乾隆问其缘由,纪晓岚便将其中原因一一道来,说罢,还念民谣给乾隆听,乾隆当即摔掉茶杯。后来派大臣查访此事,了解到采连翘茶的艰辛,免除了平定州连翘茶的进贡,还拨出银两抚恤死伤百姓,并发誓永不饮用连翘茶了。  从李文口中,竟然还听到一个类似《聊斋志异》中的狐仙故事:“乔宇乔尚书在冠山读书时,竟然感动了山间的狐仙。每当夜深人静之际,狐仙变作美女飘然而至,伴乔宇在寒窗孤灯下苦读。乔宇饥渴难忍时,美女便掏出一颗明珠,让乔宇含在舌下解饥止渴。过了一段时间,乔宇的老师发现其憔悴了许多,便问其缘由,并让乔宇吞下明珠,使狐仙现了原形。随后,狐仙在冠山一棵歪脖子古松上吊死。后来乔宇高居尚书之位后,仍感念狐仙对他的情意,于是在资福寺后的狐仙墓前竖了一块写有‘乔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  清末,废科举而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冠山书院改为平定中学堂,成为山西最早兴办新学的七所中学之一(后搬迁)。至此,历经千年、涵养文脉的冠山书院完成了传统教育的使命,成为一道消逝在历史尘烟中的风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