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佛堂有位“故事先生”满腹典故

发布时间:2019-09-21 09:45:58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他的一个绝招是不打草稿不描红只要几分钟篆刻成章

□他编纂的《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两度销售排行第一

白天,贾沧斌赖以为生的是刻印生意。

每天凌晨2时,贾沧斌就起床写作了。他给自己的任务是每天至少要写6000字

■核心提示

曾经有人把声名远播的江苏周庄等古镇誉为“小家碧玉”,因为这些江南水乡的特色不外乎“小桥、流水、人家”;而把义乌佛堂比作江南古镇中的“大家闺秀”,因为佛堂不仅拥有一条古街,众多古色古香的民居、寺庙、宗祠远近闻名,还有古老的商埠和奇特的码头文化,可谓洋洋大观。因此,2007年11月,佛堂古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今年9月12日,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佛堂考察古建筑时提出,佛堂古镇保护开发要最终形成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三位一体”的格局。昨天,佛堂镇一位普通农民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感触颇深,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我完成了32万字的《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今年我正在编纂40多万字的《双林禅寺与佛堂古镇》。明年还将和别人合作,完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佛堂古建筑遗存》。这和当前市里开发佛堂古镇的思路不谋而合,我很荣幸能够为此出一份力。”

这位老人名叫贾沧斌,今年59岁,初中文化,是义乌佛堂土生土长的农民。

记者 石磊 文/摄

刻一枚章只要几分钟

昨天上午,当记者在佛堂镇建设中路找到贾沧斌时,这个在方志界颇有名气的“故事先生”正在给一位街坊刻印章。局促的刻印摊摆在一个并不宽敞的弄堂口,“刻印”两个硕大的红色隶书已油漆斑驳———贾沧斌在这个简陋的摊位上已经干了足足30年。

“来了?先等我把这枚章刻完。”和记者打完招呼,贾沧斌拿起刻印工具麻利地干了起来。奇怪的是,并没见贾沧斌在草稿上打样,而且刻印过程中也不描红,他迅速地转动着稳定桩,刻刀上下翻飞。四个字的楷体印章只用短短八分钟就完成了,宛如顶级魔方高手在转动魔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如果刻小篆会不会慢一些?”记者问。“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这么多年都这样刻过来的,一个月可以赚2000元钱,这是我养家糊口的行当,丢不了。”贾沧斌笑了,“要知道,刻印不打草稿是我的一个绝招呢。”

“其实佛堂建镇历史并不长,至今还不到300年呢。你们所说的‘千年古镇’其实是千年古刹双林寺。不过,佛堂镇名的来历还真的有千年历史了。”贾沧斌自称“字如其人”,一丝不苟。当听到记者的口中吐出“佛堂千年古镇”时,他马上解释佛堂镇名的来历:“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达摩来东方传教,云游义乌双林寺时,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滥。为救被洪水围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众生。后人为纪念达摩,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句,此地遂名为佛堂,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

从小迷上道情和评书

贾沧斌原名贾献能,1949年1月30日出生在佛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沧斌”是他青少年时期给自己取的笔名,寓意“沧海一粟,甘当绿叶”,立志“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据我所知,我的祖辈上溯三代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贾沧斌出生时,随父亲从老家燕里村搬迁到佛堂镇上,“我家门口就是埠头,一天到晚看到的渔船、竹筏多达上百条。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我就在家里修鞋、织渔网,做好的鞋子、渔网直接放在家门口就可以卖了。”

紧挨着义乌江的佛堂镇由于航运开发和双林寺的兴盛,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农副产品业均较发达,而成为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商埠。百家姓讲百家故事、茶馆里听道情(唱新闻)、听大书是其码头文化的显著特征。

“佛堂有十几家茶馆,一度形成盲眼人唱道情和明眼人说大书抢生意的格局。”上世纪50年代,贾沧斌的童年时光就在听王正法、贾有福(艺名贾好笑)的道情中快乐地度过。“佛堂名人很多,比如《水浒传》里的恶霸蒋门神,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金台传》里的金台。金台是北宋时期在开封抗击西夏的功臣,是双林寺的俗家弟子,还是抗金名将岳飞恩师周侗的师父,祖居金庄(今佛堂镇金宅弄),北京有条金台路,正是为纪念这位传奇武师的。”

民国初年曾经出版过一本《金台传》(杭州评书),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为了儿时的记忆,前些年贾沧斌还特意托人到北图找来原书复印了一本。

《佛堂往事》让他迷上文史

自认为胸无大志的贾沧斌却因为“文革”期间的一件事,人生发生了转折。1966年,全国各地到处响应号召开始“破四旧”,佛堂镇许多珍贵文物都遭了殃,这让贾沧斌产生了逆反心理。当时在佛堂镇新华剧院曾经举办了“红卫兵破四旧成果展览会”,贾沧斌看到一本名为《佛堂往事》的古籍,翻阅后让他爱不释手,预备在展览会期间把它看完。一名女红卫兵见他这样厉声喝道:“这是毒书,不准看!”他不敢声张,第二天又悄悄地溜到展览会上,背诵了几段后跑出来记在小本子上,如此反复抄了两天大约抄了全书的1/6,这本书却不翼而飞了。

《佛堂往事》这本书对贾沧斌的启发很大,以致他日后对搜集佛堂文史资料入了迷,他梦想自己也能像那位作者一样写一本《佛堂古事》。

从此,身为生产队会计的他不再到生产队去上班,天天往镇上的老人家跑,去搜集素材。可老人不敢轻易告诉贾沧斌那些属于“四旧”的故事。贾沧斌就在老人家的床边等他们起床,睡觉前也去老人家里聊天。隔阂消失后,老人们也会不经意间透漏出一个又一个有关佛堂的山水形胜、历史掌故、人文轶事、佛门高僧等等。十年“文革”,贾沧斌记满了一本又一本佛堂故事,手稿、老照片装满了两大纸箱。令人痛惜的是,“造反派”三度抄家后,当着他的面将他收集了十年花费大量心血的两大纸箱手稿和老照片全部烧毁。

\

“文革”结束后,贾沧斌积极地向各报刊、地方志刊物投稿,分门别类撰写佛堂的文史资料。初期发表的文章中,对贾沧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金华报》1983年3月15日刊出了他撰写的《陈迹终逝去,而今展新容———义乌佛堂镇今昔》一文。这篇文章后来被多次转载,成为国家、省内各类镇志有关佛堂镇名来历的统一版本。

不停出书反映佛堂文史

在商贾云集的佛堂,贾沧斌的家境并不富裕,大厅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14英寸小彩电,夫妻俩中午只有一盘霉干菜和一碗蒸鸡蛋。卧室里,贾沧斌专用的一台飞利浦电脑是他家最豪华的摆设了。考虑到出书方便,只有初中文化的贾沧斌特意买了笔画智能输入法软件自学。让他遗憾的是,虽然手写他可以达到每小时1500字,电脑打字却要慢得多。而贾沧斌白天要摆摊刻印,所以为了写作,他每天2时就起床,每天写完6000字后才出门。

在商城集团工作的一位老友见贾沧斌这些年日子过得这么清苦,劝他到国际商贸城拿个摊位颐养天年。但贾沧斌却一发不可收拾,一心要出一本《佛堂古事》。这时,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不断鼓励他,主动拉来赞助,于2006年帮助他出版了他平生第一套《千年佛堂丛书》,分为《佛堂佛缘》、《佛堂古镇》、《佛堂商道》、《佛堂艺苑》共四册。看了赠书并听说贾沧斌的坎坷经历后,浙江省社联副主席连晓鸣感慨不已,联系到他让他申报翌年的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

2008年6月3日,贾沧斌收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0819号“结题证书”',公布了他申报的《佛堂古镇的民俗民风》课题,已通过全省2007年度课题的评审,准予结题。与此同时,同名书籍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出版,并两夺义乌市新华书店销量排行榜第一位。目前,贾沧斌负责的第二项研究课题《双林禅寺与佛堂古镇》又入选了2008年的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有趣的是,两年间在浙江省共有200多位教授、副教授、讲师得以担任申报各类课题的负责人,却只有贾沧斌一个人在课题负责人的申报职称、职务栏中注明是“农民”。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