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缘起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13 15:37:25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缘起的理论与实践

  超定

  足目双成达彼岸

  佛法是由释尊证悟诸法实相,而后为众生宣说的离苦得乐法门。修学佛法的原则:「解行相应」,「教观相资」。藉教理的解悟而如法修行,因修行而证悟真理。理论与实践,在圆正的佛教学派,二者是不能分离的。不依佛法正理,盲修瞎练,乃是徒劳无功的苦行;反之,空谈玄理,穷年钻故纸,不依教奉行,不过是无益的戏论而已。在发展中的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具备宏伟而严密的教学组织;禅、净、律、密,以实修为其特色。也即前四宗侧重理论的阐扬,后四宗偏向宗教的实践。这不过是约偏重而言,实则禅净等诸宗固然重视修行,而台贤诸宗也不忽略实践的功夫,如三论的二谛观、唯识五重识观、天台一心三观、华严法界观;所谓观,即是契应于教理的观行,也即是教观并重、知行合一之意。

  佛法的核心所在

  缘起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佛教、大乘佛教,乃至晚期最上乘佛教,尽管对缘起的解说不同,而确定缘起为释尊所觉证的真理则无异议。中观学以缘起显示中道:诸法从缘起,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即此缘起性空为中道。在早期佛教圣典,以缘起与圣道为诸法的二大理则。缘起法是世间的,杂染的,苦迫的因果法则;圣道支为转杂染为清净,由世间趋向出世间,离迷情成正觉的轨道。大乘佛教兴起,不论空宗或是有宗,都以缘起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起不限于世间的杂染因果,出世的清净因果系也由缘起而建立。如缘起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有情的流转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圣者的还灭门。缘起法的内容,从世间杂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从世间转向于出世的清净: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很显然地,世间与出世诸法皆不离缘起,即此缘起能圆满显示有情的流转与圣者的解脱。至于八圣道支中的正见,不外是离诸常见断见、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的缘起正观。循此契应于缘起的正见,引发一切善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此可见,圣道支性与缘起支性,二者并非截然不同的。

  缘起,在一般人的理解,似乎偏重理论的发挥,对于具体的修行帮助不大。重理轻行者,往往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涉及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于是乎佛教界有人把佛学与学佛分成两个领域:佛学者是研究教理与教史,学有专精的学人;学佛者是致力于戒定慧三学的实践,修持有成就的佛弟子。又如佛门中的人才,大约可类别为三:偏向义学进修的经师(论师),老实修行的律师禅师,热心为大众服务的执事师(事务僧)。其实,义解、修持与兴福,不过就其专长而言;做事培养福报,修持加强道心,学教开发智慧,三者应是做为佛弟子,不论在家与出家,都必须兼备的。佛学与学佛,偏重则可,如偏废岂不成有目无足,或有足而无目的残缺人生?

  从社会人际关系而言,具有缘起的人生观,对他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与包容,而不致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膨胀自己,打压他人。缘起的世间,差别是自然的现象,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他的前因与现缘。在重重复杂的关系限制中,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废人。对于自己所看不惯的人,所不喜欢的事,以缘起法来观照,一切的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平常、平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便是缘起观下展现的境界。

  缘起的生灭与不生灭

  缘起法,主要在建立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还灭。从缘起的定义及其内容看,不出有为的生灭与无为的不生不灭。缘起法是有为还是无为?缘起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据此,大众部以缘起是无为法之一,中观师也主张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然而,如我人所知,缘起在阿毗达磨论书中,不论十二支「分位」说,或「剎那」、「连缚」、「远续」缘起说,缘起显然属于生灭法。不过,生灭义极其广泛,如有情的生老病死,器界的成住坏空,称为「一期生灭」。一切现象,不论有情世间或器世间,都在生灭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是为「剎那生灭」。有情生命,生死轮回,生生不已的流转,叫做「生」;圣者突破无明壳,截断生死流,叫做「灭」——「大期生灭」。依此义说,缘起的生灭是有为生死;缘起的不生不灭是无为涅槃。有情的一期生灭、剎那生灭,二者虽有时间长短之别,而对圣者的寂「灭」来说,都属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无始又无终的「生」。有为法的生灭,无为法的寂灭,同是依缘起说。也即是依缘起的如幻假名,建立有情的生死相续;依缘灭的自性空,显示圣者的涅槃寂灭。故此,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生灭与不生不灭,名言上的说明不同,实质内容即无二无别。

\

  当下的缘起观

  佛使尊者在『生活中的缘起』一书,对传统阿毗达磨论书的解说缘起,颇不以为然。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招感现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之果;再因现世的爱、取、有,牵引未来的生老死。其主要错误:(一)、有常见、我见之嫌,(二)、不切合解脱道的实践。如众所周知,缘起无我是佛法特质,理论上说缘起,而知见上却落有我论,这是一大矛盾。缘起论必归于无我;有我者即非缘起。妄执有一常恒不变的真我,流转于五趣中:过去的我起惑造业,招感今生的我受苦;现世的我,染爱执取,构成生命的潜流,再引发未来的我受生死苦。这不是外道的常见、我见吗?缘起法门是解脱道,以缘起对治常恒、独一、实有的我见;离我我所故,趋向解脱大道,证入无余涅槃。

  缘起是当下的正观,可于日常生活中体验证知。顾恋过去,耽着现在,欣求未来,是为有情生命存在的三态。前生的五蕴与现世的五蕴是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有无、常断等,皆是背离缘起的邪见。造成生死无始无终的罪冠祸首为无明,无明即是对缘起的无知,于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不净计净。切实地说,于眼无常,苦空无我,不如实知;于耳鼻舌身意,无常苦空无我,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取着诸尘境,起惑造业受苦。这一切妄见邪行,都起因于不知缘起之无明所致。一念无明起,苦海无边;通达缘起,当下无明灭,无量生死息。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即此意。

  学佛以证得涅槃为目标,涅槃是贪瞋痴永尽之意。或言「爱尽涅槃」,爱尽故三毒净尽无余。因此有人主张:在生死洪流中,应以断爱为首务。然佛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二者同为生死本,应从那一种先下手?爱河里的有情,断爱如何可能?经说有一位比丘患淫不已,为性欲冲动所苦,而欲自断阴。佛告比丘:「淫心不止,断阴何益!」爱欲,不论物欲、情欲、淫欲,乃至上界欲,断爱的工夫,必须从更根本的无明下手。无明灭故,无明相应行灭,无明相应触灭,以触灭故,受、爱、取尽灭。离贪故得心解脱,离无明故得慧解脱;生死源于无明,解脱要在般若,般若生故一切法不生,处处皆是无生者的风光。

  从修证立场,探讨缘起的实践,一如四圣谛法门,务必具足道基,人格健全,德行高洁,深观无常、无我,而后理性地知苦、见苦、厌苦、离苦,体证寂灭的境地。对于生死根本的无明,务必修缘起正观,历程闻思修的次第,从三慧的进修而成就正信、净戒与禅观功德,终得无漏现观,斩草除根,解决根本问题。舍此而外求,一味地贪便宜,想以一佛一咒的方便,或单凭修定一门,以求速成、顿悟,当生成就,见性成佛,恐不免落入外道窠臼。一失足则成千古恨,可不慎哉!

  再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缘起:人间佛教,不仅是人乘正法;而是由人的地位学习菩萨,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的大乘佛法。修行不务空谈,从人人能做的十善法开始。以己度他情,长养悲心,利他为先。知见方面,于缘起正法,作闻思的工夫,以建立空的胜解。依智导行,念念正知,时时反省,调整身心、物我、自他的合理关系。做人处世,以缘起中道为最高原则,自我警惕,避免重蹈故辙,落入私我为中心的偏见。世间的是非、善恶、美丑、利害、祸福,不过是缘起下幻现的假象,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的标准。例如:有一位信徒来此坐谈,对某寺住持人深表不满。他说:二十年前捐了一笔钱盖大殿塑金身。如今,佛殿要重建,旧有的要拆除,过去捐献功德不是落空了吗?我说:净资捐出去的当时,功德已完成。道场随信众的增加而需扩建,正表示该寺住持领导有方,法务蒸蒸日上。这也是你护持道场的愿望,为何要抱怨呢?世间无常,空花佛事,水月道场,由草创阶段,到发展与完成,不是很有意义吗?为什么要执着过去,坚持不实际的我见呢?这不过举一个明显的小例子,其他,小而微尘,大而太虚,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切皆是因缘所成,因缘本身起变化,因缘构成的人、事、物也随之而变化。我人习以为性的常恒、独一、实存的自性见,显然是违背真理的。学佛的意义在于信解真理,实践真理,契证真理。总之,缘起是佛教最高真理,缘起的实相——无常、无我、无生,贯通了现实与理想、世间与出世间、有为与无为。依之奉行,可以降伏烦恼,破除无明,直达宝所。这是正觉生活,圆满人生,究竟涅槃的不二法门。

  西元二千年一月十一日于山仔脚古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