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人间天:至心称念,等同佛菩萨就在身边,可化解各种困厄

发布时间:2023-11-22 05:00:53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人间天:至心称念,等同佛菩萨就在身边,可化解各种困厄

导言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普门品》经文:“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此句经文说的是,如果有人不管他是有罪还是无罪,被各种器械捆绑约束了自由,如果他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些约束捆绑的器械器具都会坏掉,从而解脱被囚困的厄难。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获得出轮回的结果

这是第两大段释名的解除枷锁部分。此处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就是若有罪、若无罪,这个若就是好像、或者、大概、可能,若有罪若无罪,就是有罪与否并不一定;再延伸一点就是管你有罪没罪,这就好理解了,有罪也好,没罪也好,都可以的;再上升一点,因为刚刚提到的罪,我们会理解为世间的犯罪,而佛教有较为专属的罪业的名词,罪障、罪业、罪行等等,所以如果只以触犯世间罪业来理解这句就稍微狭隘一点。我们大多会从后面半句被约束自由来反推,理解这个有罪无罪是世间层面的罪过,如果回归到佛教专属名词的罪,这句经文就会豁然开朗,不管你触犯了世间的罪过,或是学佛的种种罪过,被约束于世间的牢狱囚锁中,或者被牵引在轮回的六道漩涡中,若你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些约束、捆绑、牵引都会断坏,从而获得解脱。

也就是说,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会获得出轮回的结果,但前提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轮回是一副枷锁?当我们对轮回还抱有幻想的时候,这就类似于一个问题还可以有各种解题思路和可能,当我们认识到轮回的真相、对轮回就不会再有幻想,会非常急切于出轮回去。《楞严经》中说到:人生在世的轮回目的是偿还业债。如果没有业债了,当然可以长辑世间,从此别过。所以不拖不欠是还债的好趋势;不再造作新的业力是还债的好趋势;肯认账消业也是还债的好趋势。这样一说,好像人活世间是很苦的一个事情,于是有的人思路活泛就会想:为什么不可以苦中作乐一下呢?这当然可以,可是别乐不思蜀就好。

如果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为什么我们跑到这里陷在轮回出不去了?答案恐怕就有乐不思蜀的成分在其中了,忘记了出行的目的、忘却要做的事情,陷在五欲六尘的幻象里,辗转之后生死叠加,层层无明颠倒混乱,结果就出不去了。所以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第一大弯路。谁都想走捷径,但如果你目的不清晰,就没捷径。学佛的第一大弯路也一样是忘记了自己的愿,丢弃了自己参与轮回的目的,也就丧失了主动参与轮回的那个动力。没有行走下去的动力就只靠业力游走,就像曲水流觞,停到哪里就算哪里,这就是生死轮回路了。激发愿力就是找回动力,你找到动力就不会迷失在虚空中,哪怕速度再慢,也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遇到正确的事情,触发正确的感受,获得正确的体悟。所以为什么佛把愿字推得那么高?轮回的因是他,出轮回的缘是他,出轮回的结果也要依靠他,没有这个愿,诸事不得成就。

佛菩萨眼里,众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迷和觉的不同

回到经文中,不管有罪没罪被约束自由了,称念菩萨圣号就得解脱,这句意思非常简单了,可能很多人就会说:为什么菩萨不分好坏人呢?好人帮,情理之中;坏人也帮,这菩萨是不是瞎?因为菩萨不瞎,所以一切众生都没有好坏之分,都只是可怜悯的苦难众生罢了。所以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我们如何对待其他道的众生啊?前文提到夜叉罗刹这些是纯粹的恶鬼,我们真的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吗?如果菩萨想着要把恶鬼斩尽杀绝,哪怕是起了一丝杀念,这都不是正牌的菩萨。同理对债主我们就当起杀心恶意吗?学佛了就要常常思维:如果这个时候是佛在面临此事,会如何决断?如果是菩萨在面临此事,会如何决断?可能一想就天地爽朗,没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了。佛会因为波旬多次的阻挠就对他心怀恶意吗?会因提婆达多数次的破坏僧团、破坏戒律、破坏教法,就恶心对待他吗?会因为在自己修菩萨道时,有人带头诽谤打骂自己,而对他打击报复吗?

佛的胸怀宽广无际,所以在佛眼里没有一个是恶人,也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众生,只是此时迷或觉罢了。此时我们迷在轮回里,是可怜悯者,被业力牵引生死,是不自由之人;如果此时是觉了,懂得轮回的因,知道轮回的缘,晓得轮回的果,并驾驭心行趋同于解脱,他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众生了。因为他是觉悟的众生,是菩提萨埵,是觉有情了。所以在佛的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子,都堪受佛法的教化滋养,只是由种种业因的不同,而受用不同。亦如《法华经-药草喻品》,大雨普洽,大树小树各种草木,都会得到灌溉和滋养,能吸收多少,并非是由雨水决定的,而是由吸收雨水的根器决定。

你是大碗,就能装一大碗水;你是缸就能装一缸;如果你是湖呢?你可以装得更多。所以不要去想怎么获得更多的水,而是要想如何扩大自己的容量。

也正是因为菩萨在扩大自己的容量,有更多的众生纳入自己救度的版图,所以这样的菩萨才可以成为大菩萨;如果我们总在计较,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对、这个众生不行、那个众生不对,这是做什么呢?分别这些是没用的,简而言之就是他机缘成熟,他可听可劝;他机缘不成熟,去劝慰鼓励,仅是药石不凑罢了。所以在此处菩萨不分别是否有罪,因为世间的这些小事情在菩萨眼里什么都不是,只是我们会有一个以人本位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从人的角度思维,以人的角度去衡量其他,这是非常狭隘的,这种人本位的思维模式如果不解除,想理解佛菩萨的慈悲方便就甚难了。

菩萨不坏世间法

我们知道菩萨不坏世间法,就是世间的种种法菩萨也要遵循着,不能说自己证悟了就飞天入地,什么都插一脚干预一下,菩萨不是那样的。这里就有一个小矛盾,既然菩萨不坏世间法,如何解除枷锁捆绑的世间约束?这里就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意思了。再返回到观音菩萨的愿里:若世间有种种众生面临困厄,如果能发出求救的音声;菩萨听闻到他的求救音声,就会帮助他解除苦难。这里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主动是菩萨承诺在前:若如此,我就可以出手帮助!而被动是:你当如此,我才能如此,你若不能满足我的基础要求,我也没办法伸手管你的事情。所以菩萨的愿里,包括经文里,也完全是处于这种半主动、半被动的状态下,有点“如来”的感觉了。比如阿弥陀佛发愿接引众生往生极乐,这是主动的愿接引在前;而众生听闻并满足阿弥陀佛的接引愿,佛陀就来接引,这个随后的来接引就是被动的,是应化的,而不是攀缘的,不是强求的。

如果一味地主动,我愿接引你往生极乐,你做什么都没关系,我都能接引你,这就违背了众生的意愿。你到站了下车,不能把别人也强行送下车,这是不对的。在遵循世间法则上菩萨是被动的,不会主观的去破坏规则,不会带头破坏约定;但是如果应众生请求,以众生的请求为主动,菩萨的加持为被动,就容易达成二力叠加,产生受用,激发我们内在的功能,获得解脱的效果。所以在救度众生的态度上也依然是这样的,即有主观的主动部分,也有被动的应化部分。佛是以宿愿度生,在菩萨道时发下的愿作为成佛后度众生的方向,如果做菩萨时没发这样的愿,就算是做佛也不能发这样的愿。所以菩萨的愿当圆融,当饱满,当有包容性,也要有条件约束,即是约束了自我的主观随意造作,也对大众提出一个跟随奉行的最低要求。

这样来说,一切经文教诲最后也就是如此的结构:佛菩萨承诺在前,你若做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我就会去履践承诺。而不是你在那求啊求啊求,然后身口意还是按老路子走,你都没打算满足佛菩萨激发工作的最低要求,佛菩萨怎么开展工作?所以要会求,就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的愿的契入点在哪里,行做标准是什么?拿错标准,这是学的不到位;知道了标准却不肯做,这是苦没吃到位;不肯改变自己,也不想吃苦,还不肯学习,这是梦没醒。等什么时候做噩梦了,吓醒,也就好了。

至心称念,等同佛菩萨就在身边,可化解各种困厄

枷锁囚牢的断坏和刀段段坏是一样的原理,也都是菩萨加持下开启了对四大元素的细致观察,实在是没有这个所谓的刀斧牢狱。在至心称念菩萨圣号的同时,等同于就是菩萨在一样,所以我们称念的心念越纯粹、越清净、越至诚、杂妄越少、干扰越少、计较越少、疑惑越少,获得的加持和受用就会越多;于是放下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挂碍,心念和菩萨合一,完全的投入菩萨的怀抱,事事都可以得到化解,如菩萨在解决一样。

因为我们的定力和根基可能不好,所以想清清静静的念圣号是略难的,佛菩萨垂以慈悲给我们一个扩大的活动范围,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有这三个点可以落脚就会很稳当了,我们读经的过程就是要去攫取这三个方向的落脚点。得到落脚点后,就找方法契入其中,念佛的定力涣散了,马上改为念法;当这个定力又涣散了,改为念僧;只要有足够的保持就一定不会跑丢,不会从三宝里跑出去。所以遇到事情了,我们当以这三个点去契入,如果佛菩萨在场,面对这个事情要如何决断?这个事情是佛教里说的什么道理法义?这个事情应该落实如哪位大德一样的行持?

于是经文里铺陈开来的都是佛菩萨面对问题,怎么看、怎么解、怎么分析的,比如《地藏经》的四段发愿,他面临什么情况,做了什么样的决定?最后激发了他的什么样的愿念?这就是方法啊,就是成功的案例,就是菩萨如此走来的真实心路历程。我们不会读,当故事了,没把这个当成一个实验报告,没当成一个真实的励志案例,怎么收效啊?于是他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做了那样的事情,如婆罗门女在为母亲做功德,宁可舍弃家宅房屋,你有这份信心和孝心吗?没,那么怎么能一日一夜蒙佛加被来到业海,并获母往生何处的消息?

这样是读经啊,拿来和自己对照,发现自己的不足。如若那个时候经文里说的就是我,我会做什么选择?我会如菩萨一样的选择吗?如果我不会如菩萨一样的做选择,我怎么成菩萨?如果我连菩萨道怎么走都不清楚,如何说自己就在觉悟的路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经文里,就摆在那里字迹清晰可见。

那么,若有罪若无罪,我们想一想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分别吗?皆是众生,都是可怜悯者,都是在轮回里的苦孩子,只是你在哭自己光着脚,而他却在哭自己没有脚。所以是非的分别、善恶的分别,或许我们说学佛也不当泯灭这些,因为学佛也要有八正道,当循正路前进;可到了某个阶段,就要学会泯灭善恶是非、泯灭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执著的分别,只是经文是面对九法界众生而讲,我们当攫取适合当下根性的内容去落实,这就是契法,这样读经就是契经,这样学佛就是契入菩提。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好的,不适合的部分要学会暂时搁置他。

今天就到这,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