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隆福寺,等待又一次重生
在钱粮胡同上空向南俯瞰曾经的大隆福寺,作者绘制在北京,很少有哪座寺庙的故事像隆福寺这样枝蔓丛生、曲折层叠。它那漫长的前世今生细细流淌,不知不觉竟贯穿了这座城市最近六个世纪的历史。隆福寺的前世可追溯到宣德时期。景泰皇帝把他兴修隆福寺的动机说得相当明确。礼佛佑民本是应当,只是京师东城没有大丛林,修建隆福寺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然念一人之力有限,万方之愿无穷。以有限之力,副无穷之愿,自非仰庇佛慈,安能俯邃凡欲?……京城有大慈恩及大兴隆诸寺,所以崇奖佛之教者久矣,然皆居乎西北,东未有,无以称朕袛崇之志。尔工部其相地,于大内之左,为朕建大隆福寺”(大隆福寺敕谕碑)。不过,对于这位在英宗北狩之时仓促登上大位,又刚刚把迎回的上皇软禁南内的天子而言,兴修佛寺除了护国佑民之外,或许还有他复杂的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
他还在碑文中强调,此番工役,不伤民力,寺材“悉取于官之见有者”。从大太监陈谨拆用南内木石这一点来看,景泰皇帝倒真是没有虚言。那时的北京与后世不同,还是几座皇家巨刹各领一区的格局。大兴隆寺(庆寿寺,在西长安街,今已无存)、大慈恩寺(在银锭桥南,今已无存)和大隆善护国寺雄峙在京师西城,这几处寺院各具胜景,兴隆寺以长安双塔闻名,慈恩寺以临水高阁为胜,护国寺则殿宇重重,廊庑幽深。在这几处禅林的映衬下,隆福寺的兴建确实给当时缺乏大寺的东城加上了一颗有分量的砝码,它那殿阁连天的规模让整座京师侧目几百年之久。《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大隆福寺《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大隆福寺且让我们看看大隆福寺在乾隆京城全图上留下的身影。这座大庙前临丁字长街,长街向南直通朝阳门内大街,向东西分别通向东四北大街和皇城东墙。这三条大街上各有一座牌坊,标志着隆福寺的皇家身份。山门五间,这已是不多见的规制;进门走过钟鼓楼,是单檐庑殿顶天王殿一座五间。天王殿向两侧环绕庑廊,向北形成隆福寺的主体院落,其中包纳三座大殿。十九世纪末的隆福寺天王殿第一座大殿额曰慈天广覆,是一座重檐庑殿顶七间大殿,形体高耸,魏魏特起。这一规制应用在京师的佛寺正殿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大殿坐落于汉白玉台基之上,赫然被一圈雕栏环绕--那正是南内翔凤殿仅存的遗物;第二座大殿额曰万善正觉,五间单檐庑殿顶,飞檐铺展如翼;第三座大殿额曰毗卢殿,三间重檐歇山顶,虽然规模逊于前两殿,但从清末时期的老照片来看,同样是一座体魄雄浑的结构。十九世纪末的慈天广覆殿,来自南内的石栏板历历可见二十世纪初的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照片中天王殿和慈天广覆殿已毁,万善正觉殿成了入寺后第一座建筑。在这三座大殿之后,庑廊合围,连接起法堂和两座东西并峙的侧殿。隆福寺至此并未结束,穿过法堂,还有一座规模可观的院落,或许曾经是当年的方丈院,环绕着一座金刚殿;整座寺院最终结束于一座面阔七间的后罩楼--此处已接近钱粮胡同,算起来,距山门已有250多米的进深。在清代,硕果仅存的隆福寺和护国寺曾被北京人分别以东寺和西寺相称。与护国寺南北十进院落、将近400米的幽深相比,隆福寺则胜在殿宇的宏大和多样。两座大寺就这样带着各自的气度镇守着北京的东西城。然而这样一座宏大的寺院,从它建成之初就没有平静过。短暂的皇家地位隆福寺的开山之祖,创寺的景泰皇帝本人,曾经希望在寺院落成之时亲临瞻礼,此举却遭到了几位太学生的反对。佛教在当时尚未完成与儒、道系统的最终融合,往往被儒士们视为番教。身为中国之主,应以体行儒教为本,以万乘之身而亲临佛寺,皇帝自己也恐怕令天下士子寒心,于是在最后一刻取消了临视隆福寺的计划。不久之后,景泰皇帝又出于某些理由,听从都御史朱鉴的谏言,以风水忌讳的名义拆除了自己兴建的巨刹山门前的大牌坊,并且禁止寺僧鸣钟击鼓。故而,隆福寺的皇家地位在明代其实只持续了极短的时间,随着景泰帝“敕都民观”,隆福寺彻底面向京师的百姓开放。这一开放就是几百年。几年之后,英宗夺门,景泰帝被废,偌大的隆福寺彻底失却了皇家的庇护,沦为了一般寺院。又历经了几代天子,到了嘉靖一朝,世宗毫无遮掩地崇道抑佛,让包括大兴隆寺和大慈恩寺在内的京师多座大刹走到了尽头,更多的寺院则元气大伤。尤其是那些在明代后期由巨珰、宠僧们操持建设的大寺,往往随着这些人时运的终结而遭到政治报复性的摧毁。隆福寺以其错综复杂的身世,在此时只可能是一派斜阳衰草,没有遭受物理性的灭失已经是万幸了。雍正时期的名刹当隆福寺再次获得新生时,已经是雍正时期。随着皇家主持的修缮工程,这里再度成为了京师首屈一指的名刹,只不过在清代尊崇黄教的氛围下,这里最终转变为了藏传佛教寺院。倘若隆福寺今天仍在,绝不愁与雍和宫相提并论。进入清中叶,隆福寺宗教地位的复兴达到顶峰,这一点可以从乾隆末年兴建清东陵隆福寺的规制看出:这座位于蓟县的谒陵行宫寺院的总体格局几乎是对北京隆福寺的复制,甚至连万善正觉和圆通、地藏、伽蓝、祖师等殿宇的名称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隆福寺作为最高等级庙宇的规制范例地位。蓟县隆福寺行宫遗址,图片来自老北京网与其宗教地位一起上升的,还有隆福寺作为京师一大庙市的身份。至此,为北京百姓们所熟知的那座百货云集、人流如织的隆福寺的形象才完全出现了。热闹的隆福寺庙会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庙市的繁华早已被那首著名的“东西两庙货俱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形容得淋漓尽致。从明至清,北京各大庙会盛衰相继,此消彼长,而唯一长盛不衰的庙会就是隆福寺的庙会。直至清末,唯一能与隆福寺庙会分庭抗礼的护国寺庙会也渐渐随着护国寺的破败而略趋衰微,唯独隆福寺毫无衰落迹象。让我们把时间拨快。1901年的初冬,隆福寺经历了草创以来的第一次大灾。一位在大殿中值夜的喇嘛不慎碰倒油灯,一夕之间,慈天广覆、天王殿和钟鼓楼被烧成白地。也大约是在此时,慈天广覆大殿那些来自南内翔凤殿的雕栏渐渐散失殆尽。然而正在繁荣鼎盛之中的庙市几乎完全没有受到这次火灾的影响,摊位迅速占领了天王殿和大殿的基址,声势比往日更张。这场如日中天的繁荣断续持续到九十年代。50年代已挂牌为东四人民市场大门的隆福寺山门东四人民市场1952年,隆福寺庙市经过统一改造,成为东四人民市场。此时的隆福寺变成了南北两段,南段除山门尚存以外,其余建筑基址被清理,并兴建了规格统一的营业大棚。而北段从万善正觉殿开始,原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这一格局可以清晰地在1959年的北京航拍影像上看到。至今,隆福寺东西夹道依然保持着人民市场东西巷的称谓。1959年北京航拍图中的隆福寺(右上角),可见南段已经完全改造为市场大棚。图片左下角正在兴建的建筑是中国美术馆。1976年的大地震之后,隆福寺北段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即被落架等候重修。然而在那个多事的年代,一经落架,隆福寺就彻底变成了一堆散料,再也没有重新站立起来。1985年,东四人民市场被隆福大厦取代,至此,古老的隆福寺,已经如同被抽换了最后几根木头的忒修斯之船,转生为一片完全陌生的结构。至于庙市的繁荣,则在崭新白净的隆福大厦中燃烧着它最后的辉煌,直到一天夜里,这耀眼的辉煌连同大厦一起燃烧起来。刚刚开业的老隆福大厦,图片来自老北京网这次燃烧并没有带来涅槃。为我们所熟知的最近一版隆福大厦从1998年开始尴尬地矗立到今天。而这座大厦和被它压在下面的隆福寺之间的关系则慢慢地被这座城市遗忘。当年的殿宇峥嵘,如今只能由五个藻井来提醒人们--在万善正觉殿中,曾经有五个精致绝伦的金丝楠木藻井。这些藻井随着地震后庙宇的解体而搬迁散落在城北的黄寺中,直到1994年被渐次寻回并拼补完整,挪至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展览。其中大殿明间的那处藻井,天宫楼阁,上下四层,金霞彩云,其精致无匹,几为孤例。万善正觉还只是隆福寺二殿,其精美已至于此,当年那座被烧失的慈天广覆正殿的藻井又该有多宏丽,我们只有空对着《帝京景物略》中“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的描写去想象了。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图片来自颐和吴老万善正觉殿次间藻井,作者拍摄隆福寺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酝酿了数年之后,隆福寺地区的改造再次让这里成为了全城瞩目的焦点。2012年左右,人们曾经提到拆除隆福大厦、恢复隆福寺的可能性,但这一设想也很快淹没在一轮接一轮的方案设计中,最终的改造方案将重点放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上,仍保留现状隆福大厦,只对其部分结构和外立面进行调整。随着工程的推进,2016年6月,隆福寺最后仅剩的人声鼎沸的时刻,每日的早市,也走到了尽头。从连丰胡同看改造中的隆福大厦,作者拍摄认不出的隆福寺一个时代过去了。一场漫长的繁华暂时落幕了。如今的隆福寺区域已经被一重重大铁门封闭了起来。绕着连丰胡同、钱粮胡同和人民市场西巷走一大圈,可以看到落寞已久的隆福大厦在脚手架的包围中,再一次改换着自己的面貌,向着下一场建筑的轮回前行。恍惚中,人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大隆福寺的初创之时。建筑可以被许多因素影响,建筑也可以影响许多东西。比起建筑的形态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人在建筑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生活。几个世纪以来,隆福寺在这座城市中已经扮演了多种角色,而它的参与,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将继续下去。一个新的时代还有待缔造。定义隆福寺的,终究还是一代代与它生息相关的人。曾经的巨刹栋宇参天,但来得更宝贵的,是世世代代的京城百姓对这里的信任、眷恋与期待,是环绕红墙碧瓦的街市闾阎,是一座古寺在时间中幻化出的无限可能。改造中的隆福大厦正立面,作者拍摄在尘土、焊花的飞扬中,最初的隆福寺的样貌被彻底遗忘了吗?有趣的是,似乎并没有。大家都熟悉,1998年版本的隆福大厦顶上有一组仿古建筑,意象化地表现了曾经的隆福寺,但与真正的隆福寺各殿座并无相似之处。目前这组仿古建筑也在改造中。令人惊异的是,从路边张贴的一系列区域改造渲染图中的一张来看,这组仿古建筑的改造效果将尽可能接近曾经的大隆福寺中的几座建筑:从南到北分别是山门殿和侧门、简化缩小了的万善正觉殿和毗卢殿,以及后罩楼。这个一本正经的调整设计作为对已经无存的古刹的比附,颇有些令人发笑,但也的确蕴含了些许诚意。未来对隆福寺区域的改造效果将会如何,我们尚不得而知,唯愿这份依葫芦画瓢的诚意能成为整个项目的精神。围挡渲染图上的隆福大厦顶部仿古建筑改造效果,与现状对比,有明显差异,作者拍摄六百年过去了,大隆福寺已经转生多次,它所有的荣光与尴尬,似乎都应该已经消融在北京的风尘中了。倘若有一天,景泰皇帝神游至此,看一看他曾经倾注心神但却又从未谋面的大寺,他一定会头晕目眩,心里暗暗责怪他的大太监陈谨,当初只说去南内取些石栏板来用,却花了六百年,给朕造了这么个认不出的隆福寺!闭市前最后一天营业的隆福寺早市,图片来自熊猫慢递UFO(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旧城吃喝玩乐地图”Plan_n_play,经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