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欢喜!
我们西方寺每月一次的佛七法会,全寺的法师和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都希望更多的有缘人来参与,都想方设法令大众生欢喜心,以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德。前两天,我为一位居士封棺说法,让我对人生的无常有更深刻的体会;这位居士是一位名门太太,她非常的有钱,住在渣甸山上价值数亿元的豪宅里,享尽了荣华富贵;据悉她的首饰珠宝多到不得了,鞋子也有近千双,衣服用几间房子都放不完;平时由几个工人来照顾,可谓身娇玉贵,但是却活到六十岁就过身了;无常的到来是何其的迅速啊!所以不禁令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虚幻,所谓「万般带不去,虽有业随身」,她生前这么富有,到死的时候却一分一毫都带不走。
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认清楚自己活在世间的意义,要给自己一点空间,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我们有了空间和时间,才能与佛、菩萨沟通,将来才能有把握,不要到临终的时候才临急抱佛脚,才请法师助念、求法师超度我们到极乐世界──这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当然临终的助念非常重要,但事实上,如果修念佛修得好的人,本来不用助念也能往生,助念只是帮助我们品位的高低;所以说,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临终的时候能够一心不乱,才算是真正的念佛人。因为一般情况来说,如果没有修行、没有念佛、没有福慧,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在六道中就要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种种的苦。唯有在弥陀净土中,是莲华化生,没有生苦;所谓「有生必有死」,但是莲华化生,就不需要入胎受生,没有生就没有苦。还有,在极乐世界之中,寒暑不迁,长年都是恒温的,不像娑婆世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所以就没有老苦。而且身生分段,所以更没有病苦。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好处。因为寿命无量,也就没有死苦。极乐世界之中,没有父母、儿女,也就没有爱别离之苦;大家想一想自己的亲人过世,那种悲伤,那种难过,那种燋心之痛,是多么的难以忍受;可是,这种种痛苦在极乐世界之中都不存在,那里只有法眷属,没有爱别离痛苦的烦恼,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然善男子、善女人,于是便没有怨憎会苦;在极乐世界之中,我们无须跟合不来的人相处;大家都修行向善,不会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互说是非。因为彼此容颜相同,所以没有美丑之别,亦没有华衣美服之分;彼此都是金色身,没有贵贱高低的差别,既然没有差别,衣食受用,随想而至,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于是便没有「求不得」之苦。人世上,往往有许多求不得的情况,通常是想要的却偏偏得不到,总是没有办法得到,若要得到的话,便要横行强夺,作奸犯科,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所以唯有拿公援、拿救济基金渡日,过着贫困的生活。又或者即使得到了亦是稍逊于人,总是不能称心满意,甚至得到了,转眼便散失败坏。
在极乐世界中,没有贫富的分别,永远是大富大贵。不过极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通过努力修持念佛法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生到极乐世界中去;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实修、通过持名念佛,将来都能够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与我们信、愿、行的功夫感应道交,所成就的微妙功德。中午过堂的时候,我跟大家说过,我们念佛要「心净而后入道,识心而后成悟」,实实在在地说,就是要远离贪、瞋、痴三种的烦恼。我在上一次的佛七中,曾经跟大家讲过,如何能离开贪、瞋、痴三毒的各种方法。大家都知道,悭贪将来要受饿鬼道之报,瞋恚就会堕落地狱道,而愚痴就会生到畜生道中;所以远离贪、瞋、痴,即是远离了三恶道。贪、瞋、痴三毒,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若再深入一点来说,其实是贪、瞋、痴、慢、疑等五种烦恼与障碍。这五种烦恼中的「慢」,对于修行人来说,所引起的障碍实在是非常的严重,所以必须彻底的远离。「慢」是什么?即是「我慢」;我慢也就是「憍慢」;憍慢是众生的习气,是众生常犯的过失,但却又不自觉、不自知,所以不容易矫正。而「慢」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就是因为众生有「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由是而产生种种执着;有了我执便容易生起憍慢心。所以,我们经常说,修行就是要断「我执」、断「法执」。
在《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中,记载了一个公案:
有一位僧人名叫「法达」,他七岁就出家当和尚,每一天勤诵《妙法莲华经》,诵了三千部之多。很多人可能一部都没有诵过,相对之下,他跟别人一比,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时他听说六祖惠能大师是禅宗的祖师,于是便前往参拜。但是当他拜会惠能大师的时候,心想惠能大师可能亦未必曾诵过三千部的《法华经》,所以他礼拜的时候,起了憍慢心,头不着地。于是惠能大师便诃责他说:「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令你感到放不下。」法达回答说:「我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部。」惠能大师说:「即使你念至万部,如果真能领会经意,不以为胜,则与我同行。你现在自以为是,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所以我要说一首偈来教诲你:「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僧人回答说:「名法达。」师说:「你名法达,何曾达法?」于是又说了另一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法达闻偈,悔谢道:「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我们拜忏的时候,要好像清兵一样,拜下去「嗻」的一声;真正的礼拜应该是五体投地的,如是一拜就是要我们把我执去掉──我们拜佛,不是为了求佛给我们增福,也不是怕佛会给我们降罪,只是出于虔诚的恭敬心;有了谦卑恭敬的心,我慢自然就能袪除,这才是我们拜佛,礼佛的真正意义所在。
由于法达礼拜的时候头不着地,所以当时惠能大师便说了一首偈来教诲他;意思是说他去参拜、去顶礼的时候,还有我慢,我执的存在,这样的话,即使诵了一万部的《妙法莲华经》还是没有功德。因为我慢一起,罪障即随之而生,所以憍慢心就好像深坑一样,如果众生一旦堕入我慢的深坑之中,就好像堕落地狱一样,由此可知,我慢之过,其罪之深。因此,我们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千万不要有这种轻慢心,不要起贡高想:「凭什么要我拜这个法师、拜这个泥塑木雕的佛像?」我们经常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就是要把我们的憍慢心袪除。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大家都很熟识的公案;刚才我们所说的法达比丘,他非常的贡高、非常的傲慢。另外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提到,有一位常不轻菩萨,衪刚巧和法达比丘相反,祂见到四众同修都行礼拜,见人就拜、见人就欢喜赞叹:「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必当作佛。」意思是说,我对你们敬爱有加,我拜你、赞叹你,不敢对你轻慢,因为你们将来都是佛,都是菩萨。可是当时许多憍慢的人,一样还是很生气,心想为什么祂会这样拜我呢?于是就拿瓦片、石头、木杖等去打祂,但是这个常不轻菩萨,人家打祂的时候,祂却没有一点点的生气及怨恨,还是恭恭敬敬,反正任何人来找祂,祂都对之恭敬礼拜、赞叹,就是因为祂心里没有丝毫的憍慢心──这个没有憍慢心的菩萨,就是我们尊敬的释迦牟尼佛的前身,祂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确实是没有我慢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最佳的典型。
一般来说,憍慢可分为七种;今天我们学佛修行,就应该好好地自我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憍慢的心呢?第一种是「慢」,即是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认为自己比他强,比他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的人,本来理应可以接受,但心里也起了憍慢想,总觉得人不如己,总想把别人比下去。第二种是「过慢」──即过度的憍慢,对于同等的人,硬要认为自己好过对方、胜过对方;而对于胜过自己的人,却偏要贬低人家,认为人家跟自己差不多;其实人家比自己强,偏说对方跟自己同等,这就是过慢。第三种是「慢过慢」,对胜过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其实明明知道自己不及对方,却又不肯接受、不肯承认。这样实在非常的不好。第四种是「我慢」,是七慢之中的根本慢,我们一般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此身只不过是「五蕴假合」,但却偏偏执着有我的存在、有我所的存在;因为有我而生起了我慢,就是「内执有我」,认为一切的人都不如我;而对外则执有我所,相对于其他所有的人,我都较为超胜,自认为高于一切、高人一等,这就是我慢。第五种是「增上慢」;什么是「增上慢」呢?即是说,你本来是一个凡夫,并未证得果位,但是却妄称自己已经证得了,正如经典上所说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未曾成就佛果,却向别人说自己已成佛、已成菩萨;本来「我原是佛、我原是菩萨」,以佛、菩萨的高度来要求自己是对的,但却千万不能以为自己已经是佛、已经是菩萨,并要求别人对自己礼拜、供养,这都是增上慢,而且更是大妄语。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佛、我是菩萨。」我们都要对他打一个问号;他是否欺世盗名、追求名闻利养呢?如果是的话,那他就是一个骗子,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现今末法时代,有很多这种人,假佛法之名骗金诈财;我们佛教徒要睁开眼睛看清楚。第六种是「卑慢」,「卑」是谦卑的「卑」。也许有人说了,那我谦卑还不行吗?如果过份谦卑而不肯向他学习,其实也是过失;什么过失呢?你对于那些很优秀的人、很能干的人,虽然认为不及于他,或承认他比我强,我差过对方,但是你虽承认了,却不肯虚心向他人学习;所以我们经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以补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还不够,而且还要尊师重道;可是,许多人纵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却不肯去实行,这就是卑慢。自认不如,却不肯向人谦虚学习,这也是一种过失,身为佛教徒不应该有这种卑慢。第七种是「邪慢」,什么叫「邪慢」呢?就是无德而自以为有德。本来说一个人修得很好,很有德行;这个德行不是自己说:「我是大德啊!你们要对我恭敬、供养!」这个「大德」是别人对你的称许──你修得很好,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圆满,你是人天的导师,你是一个楷模、一个榜样;于是别人尊敬你是某某大德长老。但是你不能没有这个德行就自称为大德长老,这是邪慢,是很大的过失、是妄语、是将来堕地狱的因。因此,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有这种心。我们就是因为有这七种的慢心,于是成为烦恼生起的根源。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释迦世尊成道的时候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慢」就是我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我慢、这种高傲的心袪除。我们贡高我慢一起,就会成为增上慢,这都是修行人不可不小心警剔的。如果我们在教理或境界上未得而说得、未证而说证,这都是修行人的增上慢,更是大妄语。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袪除我慢,就是要学习谦虚,因为谦虚能令我们向戒、定、慧,向种种的法门,去学习、去熏修,否则的话,就容易走错路、走偏路。
释迦佛在灵鹫山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当时听经的大众很多,有五千名增上慢的弟子,却要退席;本来佛讲经说法是很难得的因缘,各方弟子都会赶来闻法,但其中却有五千弟子听不下去要离开,当时的阿难赶忙上前劝止;「你们不应该走,要等佛陀把经讲完再能离开。」但是释迦佛说:「不要劝止他们,他们的因缘还未成熟啊。」因为我们都知道,《妙法莲华经》是开权显实的经典,其所开显的即是「会三归一」的法门,不但听得懂佛一音说法的大乘人,能证得佛果,就是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一样可以成佛。佛要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可惜有五千的增上慢众,由于五浊障未除,于是还执着于小乘,因此,未得而自以为已得,其实还有障执慢等种种的过失存在;他们以为自己已证得究竟,怀疑佛所说的法有所偏差,所以便离座而去。但佛为何没有劝止他们呢?佛怕他们听了不但不相信,还反过来谤佛、谤法;而这个谤佛、谤法的罪,正是三涂六道的因;如果在他们还没有谤之前,让他们离去,这个谤的因,就不会种下,将来就不至堕落三涂。
由此可见,佛是多么的慈悲啊!俗语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么会不投机呢?就是彼此的境界还有差别;佛教讲求的是「契理契机」,因为佛教是圆融的;由于是圆融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根机,而说不同的法;就好像释迦佛为我们开示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法门,实在太好了,所谓「三根普被」,能应我们所有人的机;即使你对念佛法门无甚认识,或对学佛一点兴趣都没有,一听我讲法便想离席,就想跑掉;试想,如果真的跑掉了,我会不会硬将大家留下来呢?是不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其个别的因缘,如果还没有应机,是不能勉强的,比如说,一些知识份子,如果你跟他说拜佛、念佛,他可能没有兴趣;他宁可研究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所以说,佛法是圆融的,能应机、能受用就好。
今天所说七种的慢,都是为了应我们念佛人的机,如果我们能把贪、瞋、慢、痴袪掉,我们就能把阿弥陀佛放进我们的心里去,如是我们念佛的时候才能与祂更为亲近。要不然的话,祂讲的我都半信半疑,又或者,祂讲的其实我都懂了,这个增上慢心一起,念佛就不可能有感应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应机设教」;「应机」就是受用,我们如何受用呢?在这七天里面引发大家,生起念佛的信心、生起信、愿、行的心,这就是应机,就是受用,如此就能感应道交。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为了鼓励大家,并增加大家的信心。好了,我们明天继续讲如何对治这七种慢的方法。
因为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我们是天台宗的传人,
所以有责任、有义务来宣扬《妙法莲华经》,我们以此经的教义来说明如何对治上述的七种慢,以及如何生起念佛的信心。可以说,念佛法门,既是权也就是实;有念的时候是权,无念的时候便是实,当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时候,便是权、实合一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