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启解脱大门之钥
心纯粹接受的状态是非常短暂的思考过程,人们几乎无法察觉到。
培养「念」的方法,是为展现心的潜力,注意力多强,「全然专注」即维持多久。
「全然专注」因此成为四念处禅修的钥匙,以开启通往主宰心灵与究竟解脱之门。
「正念」的价值与影响
「正念」是否真如文题所说的具有力量呢?就我们日常生活的活动来看,似乎并非如此。比起许多看来更重要、为了达成各个愿望所需要的种种心理机能,「念」或「专注」是处于较谦卑的地位。此处所说的「正念」,只是意谓着「小心足下」,这样才不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跌跌撞撞或错失良机。人们只有在某些特别的工作与技艺上,才比较会刻意地培养「正念」,但尽管如此,仍将它视为只有辅助的功能,「正念」更广大的范畴与可能性并未受到认同。
即使我们来看佛教的教义,仅浏览「正念」在各种心所分类表里所显现的情况,我们也会认为「正念」这能力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样会产生它是居附属地位的印象,其重要性很容易为其它心理机能所掩盖。
事实上,若将「正念」拟人化,那么它的性格相当保守。相较之下,其它如奉献、精进、想象与理解力等心所则显得较有特色,它们会对人们与情境产生立即且强烈的影响,有时会迅速并广泛占据心,但往往并不稳固。「正念」则不然,它暧暧含光,在日常生活中,将大部分的功德留给其它通常会赢得所有赞赏的心理机能。在我们能欣赏「正念」的价值与其静默的深刻影响之前,必须先好好地认识、了解它。「正念」的脚步缓慢且从容,它日常工作的性质十分单调,但一旦立足,就不易动摇,并真正主宰所盘据的领域。
具有这样特质的心理机能,就好像与其同类型的人格一般,常常受人忽略或低估。在这种情况中,需要像佛陀这般的天才,才能在「正念」朴实的外表下,发掘其「隐藏的天份」,并发展这强力种子的广大潜力。佛陀能察觉并运用这看似渺小的力量,确实是天纵的英明,而此处确实发生了「芥子变须弥」的转变现象,改变了大与小的标准,种种价值也必须再重新评估。透过佛陀超凡的心灵,「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得点」(Archimedean point),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大量循环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无明与渴爱。
佛陀以非常慎重的语气来强调正念的力量:
「念」,我说它是百分之百有益的。(《相应部》46:59)
「念」能主宰万事万物。(《增支部》8:83)
甚至在《念处经》的开端与结尾,有着严肃又有力的叙述:
这是唯一的道路,诸比丘!能净化众生,克服忧伤,消灭悲苦,抵达正道,证得涅槃的唯一道路,即四念处。
培养「全然专注」,开发「念」的潜力
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将「念」或专注导向任何所缘,通常很少是为了仔细、实际观察所缘而维持很久,而往往是随后立即生起情绪反应、分辨的思考、反思或有目的的行为。在佛陀的教义所引导的生活或思想也是如此,「念」几乎与「正知」(sampajaJJa)—正确的目的或适当的行为,以及其它的考虑因素连结在一起,因而不易看见它。但为了开发「念」真正的潜力,我们必须了解并谨慎地建立其基本、纯正的型态—「全然专注」(bare attention)[1]。
藉由「全然专注」,我们可以了解在知觉 [2] 的连续剎那中,所清楚、专心地觉察到的实际发生于身上、身内的事。之所以称之为「全然」,是因为只关注在知觉的事实,而没有以身、语或意的分别来作回应。一般而言,如前所述,心纯粹接受的状态是非常短暂的思考过程,人们几乎无法察觉到。但培养「念」的方法,目标即为展现心的潜力,依循这样的方法,注意力有多强,「全然专注」就能维持多久。「全然专注」因此成为四念处禅修的钥匙,以开启通往主宰心灵与究竟解脱之门。
「全然专注」可由两方面来培养:(一)以选定的所缘来修习的禅修法;(二)结合「念」与「正知」的态度,尽可能地运用于日常事物中。修持的细节在别处已描述过了,这里无须再重复。(1)
本文(编按:即本专辑的前五篇文章)的首要目的是证明并解说这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是要展现出「念」真正的力量。特别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外在活动的迷信崇拜从未停止,有些人会问:「『全然专注』既然如此被动,怎么可能导向所宣称的伟大成果?」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建议这位质问者,不要相信别人怎么说,而要在个人的经验中检验佛陀的主张。但对于不了解佛法、尚不足以接受佛法是值得信赖的指南的人,如果没有好的理由,要他们开始修习这极度简朴的修法,他们会感到奇怪而踌躇不前。因此,下列许多的「好理由」(编按:见后文),提供读者作为仔细检查之用,这些理由同时也是要简介四念处的精神,以作为其广大与意义深远见解的指标。此外,更希望已经依方法修持的人们,于下列的观察中(编按:见后文),能认同自己修持的某些特点,并鼓励自己审慎地增长它们。
(编者按:本期专辑译自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所著的《法见》(The Vision of Dhamma: Buddhist Writings of Nyanaponika Thera, Kandy: BPS, 1994)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 见向智尊者着《佛教禅观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Rider & Co., 1962)。
【译注】
[1]「bare attention」字面上可解释为「只是注意」,本文依行文之方便将之译为「全然专注」,采其「全面地专心、注意」之义。
[2] 知觉(perception)指经由感官以觉知环境中物体存在、特征及其彼此间关系的历程,亦即个体靠以生理为基础的感官获得讯息,进而对其周围世界的事物做出反应或解释的心理历程。见《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东华,1989),页 476。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