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我国第一个出家的女人是谁?出家的形式大致有几种,出家有何条件

发布时间:2025-02-25 05:00:22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我国第一个出家的女人是谁?出家的形式大致有几种,出家有何条件

“出家”即离开家庭,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这种做法自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据宋赵令時《侯鲭录》卷一记载:“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第一个出家的男性是汉明帝时期阳城侯刘峻,第一个出家的女性是济阳(今山东济阳)女子阿潘。

“出家”为佛家语。是梵文( Pravrajana)“波吠尔野”的意译。也有的译为“林居者”,指离开家庭生活到寺庙道观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时代和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教也采用了这一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人如恒河沙数,但从总体上来看,出家的形式大致有:心出身不出,这指的是在家学佛,虽有花容月貌娇妻也视而不见;身出心不出,虽然走出原来家庭,但是对于名利仍然恋恋不舍,正如《百喻经水火喻所说:“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实则没有出家;身心俱入空门,割除一切俗世欲念,开始真正的修行。

按照佛教说法,凡出家者不仅身心俱出,而且能出三界才算真正的出家。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来家庭脱离一切关系,不再有任何瓜葛。

按照《增一阿含经》要求:“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出家之后连姓氏名字也不能要了,依照释门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号,开始与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佛门认为,出家者不能只为个人而出家,要服从和实现佛祖的四大愿望:一是愿济众生困厄;二是愿除众生惑障;三是愿断众生邪见;四是愿度众生苦轮。这是当初释迦牟尼出家时发下的宏愿。既为释门弟子,就要承担实现佛祖宏愿的责任,所以出家不仅是个人的事,是为天下众生奉献自己。

但是,出家者的原因却多种多样。除去那些不受任何外在因素作用、完全自觉自出家者外,尚有因为尘世烦恼、家庭变故、意外灾难、情场失意、逃避祸殃等各种原因出家的。《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其实鲁智深并非什么尘世艰辛,依他中层军官的生活,强似一般普通百姓,就因为惹了人命官司,不得不到五台山出家。又如戏剧舞台上的杨五郎,作战失利,流落异邦,不得不隐姓理名当了和尚出家人坚志修行,心无旁,几十年后来终成正果,成为名垂青史的高僧;有的被迫无奈,权作逃离尘世之计,了此残生,出家原因不同,结果也会有异:有的敷衍度日;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口通经卷但心不在焉。甚至还有出家以后仍惹是生非,或被逐出山门、或命丧是非之地的恶人,如此等等,千差万别。

出家也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依据如来的正法规( dhamma)与律( vinaya)之要求,欲受戒出家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行。如: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六根具足,四肢齐全,无严重疾患;无债务缠身、无犯罪行为等。寺院道观对要求出家者,经查僧道出家之后,依据本人意愿或有什么重大变故,还可以改变出家人身份,还归到身份来历,认定出家没有问题,才能办理出家手续。僧道出家后,依据本人意愿或遇重大变故,还可以改变出家人的身份,还归到俗家,称为还俗或归俗。这种情况历史上时有可见。

五代后周时期,社会动荡,有些在逃罪犯和奸邪之辈隐入寺庙,“托住持而隐恶”出现私度僧尼的严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着国家政权稳定。后周显德二年(955)世宗下诏:“诸道州县镇村坊,应有救额寺院,一切旧,其无敕额者,并抑停废。”6万多僧尼一起还俗。这应当视为特例。但正常还俗者如唐代诗人贾岛、明王朝建立者朱元璋,都是当了和尚又回到尘世。还俗之后,如果本人又愿意返回寺院道观,还可以重新出家,但是这种出家还俗、还俗出家不宜进行多次,这方面释道都有规定,不可来回频繁折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