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03 14:41:27作者:大悲咒在线网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能够通过修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成就佛道的目的。惠能禅师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佛性本自清净。所谓“众生是佛,烦恼即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只是由于迷悟之不同。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众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一样,本自具足清净佛性,但因众生被贪嗔痴等各种妄想烦恼所束缚,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被蒙蔽了,因而,与佛同等的智慧不得显现。如果众生能脱离妄想执著,则清净自性即会现前。在《六祖坛经·行由品》中,惠能禅师告诉众人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清净自性人人具足,众生若能以清净心来修道,自能见性成佛。

  惠能禅师提出“佛性本清净”的目的,是让众生树立见性成佛的信心。既然众生都有清净佛性,就能够从迷茫中看到去除妄想,恢复清净自性的希望,从而能够通过主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心,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平等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平等不仅体现在众生之间的平等,还体现在佛性的平等。所渭佛性的平等,是指人与入之间不分地域、种族、受教育程度等差别影响,都具有佛性,都能够修道成佛。

  惠能禅师从岭南到湖北黄梅亲近五祖弘忍禅师。见面之后,弘忍问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回答:“弟子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稿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独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揭獠”是当时北方人对南方蛮荒主人的蔑称。弘忍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考验一下这位求法弟子的根性如何,以及是否能够忍辱。出乎弘忍意料的是,惠能“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的回答令弘忍大为惊叹。他想不到这位其貌不扬的参访者,竟然有如此高的悟性,说出了不同凡响的禅语。弘忍十分器重这位初来乍到的弟子,为了防止其他弟子的妒忌加害,便命惠能到后院中从事破柴踏碓的粗活。

  在惠能看来,人人都有佛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佛性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北方人能见性成佛,南方人同样也能;和尚身能够成佛,猖獠身也同样能成佛。惠能佛性平等的观念,给那些下层没有文化的学佛者以极大的鼓励,使他们在修禅过程中对悟道成佛生起足够的信心。他们知道,虽然自己根性陋劣,但同样也能通过修学破迷开悟,见性成佛。

  惠能在向僧俗弟子开示时,特别强调修禅者要注重识心见性。所谓识心见性,即令众生的内心归于清净,当众生见到自己的清净心之后,心中就没有任何贪嗔痴等染污。此时,以清净心来修学禅法,就能够很方便地开启智慧,从而见自本性。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特别强调清净心在明心见性中的作用。弘忍禅师在密室传法给惠能时,为其讲说《金刚经》。当讲至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惠能启告弘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惠能这几句关于自性的论说,指出了人人具足自性,且自性本来清净,闩性能生万法。惠能的这些见解,是他识自本心之后的感悟,只有识自本心,才能最终明心见性。

  惠能在开悟之后,向弘忍讲述了识心见性的重要意义。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认为,修学者若不能识自本心,便难以获得学佛的利益。不识本心的人虽然修学,也不过是个生死凡夫。如果修学者能够识自本心,见到自己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当下就能见性成佛了。

\

  惠能在结束十五年猎人队伍中的隐居之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方丈印宗法师正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其中一个僧人说足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卜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仁者心动”的观点,说明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苯教义。“仁者心动”,也说明了两位僧人内心不清净,不能识心见性。因而,在他们心中才会有风幡之动的不同见解。

  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也有对识心见性的论述。经云:“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惠能又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惠能禅师认为,人人都有清净的自性本心,若人以智慧观照本心,就能够识心见性,得到解脱智慧,最终成就佛道。

  在《六祖坛经·咐嘱品》中,法海请教惠能,今后将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惠能接着向大众开示后世修行者应当如何识心见性。惠能开示云:“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顿悟成佛说是禅宗所提倡的主要修行方式。在惠能禅师之前,虽然也有很多高僧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但并不成系统的理论。惠能禅师从五祖弘忍处接法之后,提出了系统的顿悟成佛理论。惠能禅师宿具慧根,在北上湖北黄梅参谒弘忍禅师时,弘忍一问便知其有慧根。弘忍在密室内向惠能传法,当讲到《金刚经》经文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于言下见性。弘忍于是传顿教和衣钵给他,惠能因此成为第六代祖师。惠能的言下见性,就是禅宗的顿悟。如《六祖坛经·般若品》云:“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足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惠能认为,佛法本来并没有所谓的顿悟、渐悟的分别,只是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根与钝根的不同,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有了顿悟与渐悟的分别施设。《六祖坛经·定慧品》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在《六祖坛经·顿渐品》中也有相似的论述。经云:“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惠能禅师反对如枯木一般的静坐,提出了坐禅是为了对善恶之境,心念不起。内心不被外境所惑,本性自然清净无染。修禅者若能不被外境所动,心即不散乱,自可于当下识心见性,成就佛道。如《六祖坛经·坐禅品》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惠能禅师认为,坐禅并不是枯坐,而是为了令修禅者当下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在《六祖坛经·护法品》中,内侍薛简请教惠能:“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惠能回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惠能指出,只注重形式上的坐禅,并不能使人快速明心见性。真正悟道是从内心证悟,而不在于坐禅的形式。若只是枯坐,心不清净,则坐久成痨,离悟道有千里之遥。

  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惠能讲述了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经云:“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当修禅者在一切时中,专注于自净其心。当心清净了,再加以自我修行,即能见性成佛。

  “无念为宗”是惠能顿悟法门的修行方法。在《六祖坛经·定慧品》中,惠能禅师示众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惠能禅法以“无念为宗”作为宗旨,所谓“无念”,就是对于修禅者所接触的一切外境,心不染着。也就是说,虽然接触很多外境,于自念中常能于境而离境,不于外境生染污心,心中常存正念,是为“无念”。

  对于立“无念为宗”的缘由,惠能禅师也在《六祖坛经》中作了解说。经云:“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设立无念为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修禅者对所遭遇的各种外境生起妄想邪见。修禅之人若对外境有了尘劳邪见,则与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相违背。若不能对所接触之境心生正念,修禅者便不能识心达本,明见自性。

  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还对“无念”的意义作了专门的解释。经云:“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无念”中的“无”是指无尘劳之心,这里的尘劳是指烦恼妄想。“念”指念真如本性。当一个修行者没有了烦恼妄想心,只一心念真如本性时,就能识自本心,离成佛不远了。惠能认为,念与真如之间是体用的关系,真如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之用。如果于真如自性常生正念,虽然人的六根接触一切外境,但却不会被外境所染污,因而,清净自性即能常现,常得自在。当修禅者能够善于分别诸法相,就能于第一义而不动。

  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惠能对“无念”的含义也有解说。经云:“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对于所遭遇的外境,心不染着,常怀正念,就是无念。如果能清净本心,使六根不受任何染污,就能万法尽通,见到诸佛境界,最终达到佛地。

  从以上论述可知,佛性本清净、佛性平等、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等思想共同组成了惠能的禅宗思想体系。修习禅法的人若能在修行过程中认真品味这些禅宗理论的内涵,则不仅对惠能禅宗思想有正确的体悟,而且还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修学实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在线网